返回網站

【從中美關係解讀“相向而行”的真正涵義】

2025年9月22日

9月19日晚,中美兩國領導人進行了特朗普任內的第三次直接通話。會後雙方釋放的信號積極而務實,特別是在TikTok經營權等敏感問題上,顯示出雙方都作出了相應讓步,避免了談判陷入僵局。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稱此次通話“富有成效”,並透露將在韓國舉行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中方的回應則彰顯出大國外交的謹慎與智慧。雖然未直接確認會晤安排,但特別提及二戰期間中美兩國並肩作戰的歷史,強調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美國飛虎隊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援。這一表述既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也展現了中方始終以開放態度看待中美對話的立場,同時委婉地回應了美方單方面釋放的消息,體現出中國外交既保持善意又不失謹慎的特點。

我們經常聽到中國外交部強調中美要“相向而行”。從字面上看,“相向而行”指的是雙方朝對方方向前進,最終相遇。但如果兩國追求的目標一致,為何不是同行而是相向?這其中正蘊含著中國外交哲學的深刻智慧。

在當前中美戰略利益存在差異的背景下,要求雙方完全朝著同一方向前進並不現實。而“相向而行”的智慧在於:雙方各自向前一步,在中間地帶相遇。這個相遇點可能不完全符合任何一方最初的預期,但卻能通過相互妥協,找到最大公約數,實現互利共贏。

這與《論語》中“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理念形成有趣對比。孔子強調理念不同就難以合作,但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中美作為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超級軍事強國,即使存在分歧,也必須找到共處之道。中方提倡的“相向而行”,正是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合作路徑的現實主義選擇。

不可否認,美國近年來對華政策日趨強硬,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採取一系列遏制措施。這種態度自然引發中國民眾的反感,也有人質疑為何中國要對美保持克制,尤其對特朗普這種具有明顯的Child Behavior領導風格,言而無信的談判作風,實在令人生厭,所以有不少輿論認爲中美沒什麽好談,中美難免一戰的説法。

然而,中國宣導的是一種以“王道”為基礎的國際關係理念,強調大國應該肩負起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責任。中國領導人始終強調,我們追求的不是一國獨大,而是共同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單邊主義和對抗思維只會導致衝突升級,甚至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面對美方時而出現的情緒化外交言行,中方更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大可堅持“不主動、不拒絕、不鬥氣”的三不原則。

“相向而行”不僅是一種外交策略,更是一種深具東方智慧的國際相處之道。它要求我們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保持靈活,在捍衛利益的同時留有餘地,在複雜國際環境中始終保持對話的大門敞開。這才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也是人類和平發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使用什麼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人類將只會用木棒和石頭作戰。”這句話提醒我們,大國必須保持清醒克制,在現今的軍事科技的發展速度,戰爭已經不是人類解決問題的選項。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