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香港今年首度舉辦的「非遺月」活動於5月31日至7月1日舉行,吸引超過10萬人次參與,反應熱烈。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於立法會總結活動成果時透露,活動包括80場非遺表演、60個互動體驗攤位及24個「非遺精華遊蹤」活動,涵蓋逾10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並吸引不少內地旅客參與。他表示,活動的成功進一步推動了香港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劉震指出,適逢內地端午節假期,不少內地旅客參加了活動,其中「非遺精華遊蹤」有三分之一的參與者來自內地,顯示非遺活動對旅遊業的正面影響。針對非遺傳承工作,他提到,康文署正參考內地及澳門的非遺傳承人認定和管理制度,並因應香港情況擬定相關方案。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在會議中關注非遺接班人的問題,建議政府設立非遺人才短缺清單,並通過資助計劃培育更多本地接班人。劉震回應指,政府早於2018年已撥款3億元推行「非遺資助計劃」,目前已使用1.3億元,推動了150個非遺項目。他表示,將考慮將非遺人才納入人才清單,但需綜合社會意見。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則建議設立非遺博物館,並參考內地各省設置的非遺展示場所,如非遺博物館和「非遺一條街」,以加強非遺文化的推廣和教育。劉震表示,目前香港已有非遺中心,並計劃在九龍公園設立非遺體驗館,未來會考慮進一步拓展,包括設立非遺博物館。
康文署的「非遺精華遊蹤」活動帶領市民探索本地非遺文化,例如大澳端午龍舟遊涌、製作茶粿蒸籠等傳統技藝,讓非遺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劉震強調,未來將繼續推廣非遺,並融入更多元素,讓更多人認識和參與非遺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