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歐洲『去風險』成空談:中國貿易順差超美,德國工業陷絕境!】

記者:Kaitlyn Lau

2025年11月19日

歐洲政客不斷強調對華「去風險」之際,最新的貿易數據卻揭示一個截然相反的現實:歐洲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正變得前所未有地深。據法國《回聲報》11月17日報導,過去12個月,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達到3100億美元,超過對美國的3020億美元順差,除2008年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停滯的三個月外,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歐洲工業的未來正處於關鍵時刻,這是一個首次出現的現象,證明了歐盟目前在面對中國時正處於巨大的困境中。法國調查機構雷克索德(Rexecode)經濟學家安東尼·莫萊—拉維達利(Anthony Morlet-Lavidalie)通過分析中國海關數據發現,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期間,中國對歐貿易順差超過對美貿易順差,而自2019年以來,中國對歐順差幾乎翻了一番。種種跡象表明,隨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關閉了美國市場對中國出口的大門,這一現象注定會加劇並持續下去,這使得歐洲直接面臨中國產業的衝擊。

安東尼·莫萊—拉維達利指出:「這可以用以下事實來解釋,中國的產業升級恰恰發生在歐洲歷來擁有主要競爭優勢的領域,即交通運輸、當前的汽車業以及未來的航空業,以及機床等設備和化工等初級工業。因此,歐洲不僅在本土市場受到中國的攻擊,在第三方市場也受到攻擊,因為中國工業過於強大,遍佈全球。歐洲出口沒有退路可言。」對歐洲來說,這是繼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第二次「中國衝擊」。歐洲工業,核心就是德國工業,這也使德國成了中國競爭的「十字準星」之下。安東尼·莫萊—拉維達利繼而警告:「德國產業正深陷困境,與2019年相比,就業人數減少了近7%,即六年間流失了50萬個製造業崗位。這個複雜問題沒有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

2019年至2024年間,德國對華出口下降了9%,而同期中國對德國出口增長了40%。六年前,德國對華仍保持約3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在過去12個月,德國對華貿易逆差已達250億美元。報導引述科隆經濟研究所本週發布的一項研究強調:「2025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比上年下降了近16%,而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卻增加了約11%。與此同時,這些商品的價格下降了近4%。這表明中國供應商正在以低價大量湧入德國市場。」

德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8月,中國取代美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重啟關稅政策導致德國對美出口下滑,而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則大幅增長。分析指出,這一趨勢反映了歐洲「去風險」戰略的局限性,中國對德國的貿易影響力已重新回到頂峰。至於德國對華出口下滑一事,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文森特·斯塔默(Vincent Stamer)曾表示,這主要受結構性因素影響。他表示:「中國已經在攀爬價值鏈梯子,並且自己越來越多地生產更複雜的產品,而這些產品過去都是從德國進口的。此外,德國公司越來越多地在(中國)當地生產,而不是將產品從德國出口到中國。」

歐洲《現代外交》(Modern Diplomacy)雜誌在10月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中歐尤其是中德貿易形勢,凸顯出美國保護主義政策和中國的價格優勢正在如何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有觀點指出,當前德國出口商正面臨美國對汽車、機械和化學品需求下降的困境;中國則持續推動產業升級以維持出口競爭力;而特朗普政府通過關稅手段向外國生產者施壓,以提振美國工業。這種情況令歐盟決策者陷入兩難,既要維護跨大西洋關係,又需審慎管理對華經貿關係。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競爭乏力之際,歐洲內部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

布魯塞爾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經濟學家達莉亞·馬林(Dalia Marin)在今年夏天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建議:「歐盟委員會應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向其開放歐洲市場,以換取中國承諾在歐洲投資並與歐洲企業成立合資企業,同時實現技術轉移。」

《回聲報》最後提及,加徵關稅也是一種可行方案。這是德國經濟研究所支持的解決路徑。該研究的作者之一于爾根·馬特斯(Jürgen Matthes)稱,中國的產業能夠以低價競爭,因此布魯塞爾應更多、更廣泛地借助反傾銷關稅,以恢復「公平競爭環境」。法國國家投資銀行總裁尼古拉·迪富爾克(Nicolas Dufourcq)則表示,歐洲應「暫時關閉市場」。

相較之下,中方始終以開放共贏的合作心態處理中歐關係。在11月1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就歐盟中國商會發布的《中國企業在歐盟發展報告》答記者問時表示,近年來,歐方鼓噪對華經濟競爭,持續推進對華「去風險」,以維護「經濟安全」「公平競爭」等為名,出台了一系列保護主義措施。有關做法不僅無助於提高歐方自身產業競爭力,還對外釋放了歐盟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倒退的消極信號,影響了中國企業赴歐投資信心,最終只會損害歐方自身利益。

林劍呼籲中歐更應堅持對話合作,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分歧摩擦。希望歐方恪守市場開放承諾和公平競爭原則,認真傾聽並重視解決中國企業的合理建議和正當訴求,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興業營造公平、可預期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