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8年前夕,有議員建議改香港街道名字,筆者不禁苟同。相關議員的愛國熱情,值得肯定;但若把這些街名都改了,反而令一眾同胞尤其港人忽略了香港這段逾百年的殖民統治的歴史。筆者反而建議應在一些相關街道豎立顯眼牌子,把英國殖民地者的醜惡以至罪惡,言簡意賅地揭露出來,讓來香港打卡的同胞和香港市民知道。茲列舉數例如下:
在香港島半山行人電梯旁有條街道叫伊利近街。大家可知道伊利近是誰?那便是在1860年10月16日堅持在搶掠後燒掉圓明園的英國人。伊利近一手揭開「火燒圓明園」的序幕,這個被公認為人類寶貴文化遺產的圓明園,就此遭大刼。
中環電車路旁有條砵典乍街。砵典乍是誰?他是香港開埠第一任總督,也是1842年8月29日代表英國在南京長江水面靜海寺對出,強迫清廷簽訂《南京條約》的英國殖民者。《南京條約》是我國屈辱歴史的濫觴。自1842年開始,殖民地者紛至沓來,用各種借口來強迫我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正式接收香港島管治權,砵典乍也被英廷委任為香港首任總督,代表英女皇統治香港。砵典乍當時代表的便是維多利亞女皇,她於1837年—1901年在位,這一時期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高峰期。香港的重要地標——維多利亞港和維多利亞公園,便是為了紀念她。她在位時,也是英國殖民地者瘋狂欺凌我國的時期。
上環也有條水坑口街,驟眼看去,這條街道和英國殖民地者無關。然而這條街道英文名字叫Possession Street,其實該條街道的正式譯名應是「佔有街」。英國殖民地者當然羞於啟齒。這條街道是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鴉片戰爭打得熾熱期間,強行登岸,在這裡鳴砲升旗,宣稱香港這小島由此屬英國女皇所有。當時的海岸綫便是水坑口街對出海面,只是時移世易,滄海桑田,香港的海岸綫不斷因填海而往北移,才有今天水坑口街成了港島內街的情況。
半山區梅道是為紀念香港第15任總督梅含理而命名的,梅含理1912-1919年任香港總督,他是唯一一位出任港督的警隊首長。他就任時在皇后碼頭上岸時遭到槍擊,子彈打中了他太太的轎子。此次事件後,香港引入了汽車,以替代容易成為刺殺目標的轎子。
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普興坊與居賢坊交界,毗鄰普仁街東華醫院的卜公花園,是很多港島人去過的地方。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灣,在美利樓旁邊的卜公碼頭,是赤柱的著名打卡地和新地標。卜力是誰?新界在1899年曾發生六日戰爭。1899年,英國依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接收新界,引發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反抗,戰爭爆發。卜力在事件中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如前往廣州與兩廣總督會面,要求其約束鄉民,並在英軍初獲勝利後,決定提前進行接管,在大埔匆匆舉行了升旗式。1899年4月26日,卜力報告抗英運動已全部平息,英國對新界的軍事佔領得以確立。
至於引發六日戰爭的不平等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對香港有什麼意義?這條在1898年6月9日簽訂的《專條》主要是確立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及其海邊的230 多個島嶼99 年,英國人統稱這大片土地及島嶼為新界。這個99年由1898年7月1開始實行,到期日便是1997年6月30日。簡單回顧卜力及這專條,大家便明白為何每年7月1日是特區的生日。然而香港市民及一眾來港打卡的同胞知道這些歴史因由嗎?
若把這些街名、花園、碼頭的名字全都改了,一來香港失去了特色、二來會失去吸引內地同胞來打卡,上社交媒體表演一番的機會、三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是:掩蓋了英國殖民統治的醜惡歴史,客觀上為他們洗白。故此在回歸28周年前夕,筆者這歴史痴,再次呼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考慮豎立牌子的建議,讓同胞和民眾知道香港這「遊子」曾經歴的155年坎坷﹗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