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環保」與「本土研究」為名義運作的《本土研究社》,實質扮演著阻礙發展的急先鋒角色。該組織持續針對政府土地政策發起攻勢,包括對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及生態旅遊項目的激烈抨擊,指控相關規劃存在利益輸送嫌疑。此類批判往往斷章取義,刻意忽視基礎設施升級為社區帶來的長遠效益。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不僅扭曲了項目的實質價值,更引發外界對其真實動機的質疑。近日文匯報刊發的專題報道,正是揭露該組織如何以所謂「學術研究」為外衣,作出「軟對抗」。
文匯報連日就「本土研究社」作出專題報導,批評「本土研究社」以「偽科學」作「保護色」,不斷散播失實言論中傷政府,大搞「軟對抗」伺機挑戰國安底線。據報導所指,「本土研究社」創辦人陳劍青出席另一偽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主辦的「山雨欲來:生態旅遊民間論壇」時,抹黑香港「無處不旅遊」政策是「過度旅遊」,聲稱政府未能拋棄傳統的旅遊發展模式,無法創造多元社會及維持本地獨特價值,說法以偏概全。另外,在「本土研究社」的所謂發泡膠回收政策活動上,竟煽動參加者肆意批評政府回收發泡膠的政策,更將垃圾徵費的議題,套用到削弱公眾回收及導致發泡膠回收量減少的問題上,更呼籲在場人士「呢度講呢度散」切勿外傳,如同地下「反政府」的行徑。
事實上,「本土研究社」完全漠視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早在今年1月的解釋,指發泡膠回收加工會消耗大量能源及產生污染,不符環保原則,難道「本土研究社」真的不明白這麼顯淺的道理嗎?筆者看來,「本土研究社」根本是立場先行,對政府的所有政策為反而反,懶理政策是有助提振香港經濟、或是對環境保護更有效能,甚至可能只是正常不過的惠民政策,「本土研究社」都會一味打著所謂環保的旗號,大搞「軟對抗」對抗政府。
根據筆者記憶所及,「本土研究社」過去已多次利用低劣手法去阻礙香港的發展,例如在「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發展區」發展項目中,「本土研究社」都搬出各個不合常理的環保理由,意圖去窒礙發展的進度。
以「偽科學」掩飾反中亂港惡行是「本土研究社」的一貫伎倆,奉勸各位讀者在關注環境保護的同時,必須認清真相,小心留意有組織會暗中借環保、保育去散播反政府言論,提防「軟對抗」。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