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三)李家超特首發表其本屆任期的第4 份《施政報告》,其中最札眼的一個用詞是「心急如焚」。《施政報告》第43段的原文是:
「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雖然政府過去三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廣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我一直為此心急如焚。」
誠如李家超在報告內所言:「香港站在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在這個節點,香港亟需要新的經濟引擎,北都佔香港面積和人口三分之一,是無可置疑的新引擎。這便難怪李家超會對北都發展的建設「心急如焚」。為了更有效加快北都建設,李特首親自領導「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裝備等。筆者相信李特首心中對北都的軟件和硬件都有要求。若李特首能披露他對北都軟件和硬件的進度,尤其私人資金的投入、職位的創造等等,作為北都發展的KPI,這將有助全社會一起來監察北都的進度。
然而李家超特首在《施政報告》用上「心急如焚」四字,頗堪玩味。很多朋友尤其內地同胞一向都詬病「香港速度」,嫌其太慢。若和我國基建的「內地速度」相比,「香港速度」瞠乎其後,簡直是輸九條街。筆者還記得回歸前,內地有個說法「要(在內地)造一百個香港」。當時「香港」這代表的是先進和效率。然而時移勢易,香港今天的速度,實在遠遠落後於內地。
既然知道有問題,那麼問題徵結在那裡?李家超似乎是認為制度太多制肘,故他要「拆牆鬆綁」,甚至會「直接批地」。然而李家超在2022年競選特首時便已說要「拆牆鬆綁」,他當時也把北都視為要「激活的發展引擎」。為何到了今天第4份《施政報告》了,仍然要「拆牆鬆綁」呢?是港英殖民地遺留下來的制度太多牆?太多綁?抑或其他原因?
筆者經常說任何宏大的藍圖,都需要有執行力去落實。這便回到香港的政務官身上。現時香港一眾首長級公務員絕大部是Senior AO(資深政務官),而且無一例外都是在港1980/90年代加入政府,受港英薰陶調教,以港英的一套價值觀,然後升上來的。最經典的特徵是:若要花自己錢放假,一定不會去看祖國邊疆的壯麗風光或去看中原古跡尋根。他們放假不是去美加便是去日本。祖國這「苦窮」之地,只是用來哄住上面的官員以便保住特區高官厚職用的。他們口說「愛國」,但心中卻對祖國一切,嗤之以鼻,極度不以為然,能躲多遠便多遠。過去20多年,政務官圈子內這種睥睨我國的文化與及升遷考核制度,一直沒有改變。更重要的是負責政務官升遷的是公務員事務局,該局長由實行問責制以來,無一例外是資深政務官出任,且從來不設副局長,也不設政治助理。可以說,政府外面的政治精英無從染指,確保AO那種深入骨髓的極度崇拜西方的文化,不受香港回歸的影響。筆者曾經詰問:究竟北京相關部門是否擁有及閱覽過 600多名政務官的人事檔案?若沒有,那麼何來監督?沒有人事任命權,領導權便難以落實。然而政務官尤其經過港英薰陶的都是「人精」,他們口說愛國,表現得無限忠誠,但卻一定不會把「能制AO死命的人事檔案和人事升遷權」交出來。
現時問責制設計,甚至連局長也沒有權力決定其局內政務官的升遷。所以當筆者聽到李家超在說到「強化公務員問責機制」時,筆者很好奇。因為李家超說「除現行機制,評核高級公務員(包括部門首長等)的工作表現外,亦須督導轄下高級公務員做好其下層各級人員的人事管理,包括評核、調配、晉升和紀律跟進等。」這明顯是和現時問責制設計下局長和常任秘書長的分工不同。現時制度,只有政策局常任秘事長才有權對其局內「各級人員的人事管理,包括評核、調配、晉升和紀律跟進」。局長只有對常任秘書長有評核權,而常任秘書長已經是D8,位極人臣,升無可升。局長對其麾下秘書長不滿意,想換一個也很困難;因為公務事務局會回應你:沒有合適的秘書長人選。若局長想破格提升一位年輕有能力而又愛國的AO(即沒有被英國殖民地者薰陶/「污染」過的);局長你想多了。這樣禮崩樂壞之舉,你想也不用想﹗
李家超是否看到他「心急如焚」的徵結,故開始這樣的改革呢?倘若屬實,那班「人精」分佈在各個局和處,他們會配合?看看近日的買水事件,相關的秘書長可以全身而退,把問題完全歸究於「制度」;大家便知道答案了﹗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