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裡,燈光璀璨,花團錦簇,我與七百多位港澳台僑同胞一同高舉酒杯,共同慶祝新中國七十六年華誕。
今年9月28日,我有幸作為港澳台僑代表之一,受邀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盛大國慶招待會。當我踏入這座見證國家無數重大歷史時刻的殿堂,萬千感慨湧上心頭。
作為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副會長,我曾走過世界各地,但從未有過如此刻這般強烈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在這片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地方,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共同心跳。
殿堂印記:歷史足跡與時代強音
步入人民大會堂,我彷彿聽到了歷史的回響。這裡舉辦過無數外交活動與國家盛事,記錄著新中國七十六年來的輝煌歷程。
據工作人員介紹,人民大會堂是中國黨和國家政治外交活動的中心,這裡發生和處理過的事情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置身於此,我不禁想起1974年10月1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主持了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國慶招待會。那時他已重病在身,但依然堅持出席並致祝酒辭,其清晰洪亮的聲音令在場千餘名賓客為之動容。
時光荏苒,半個世紀過去了,大會堂依然煥發著蓬勃生機,而我們的國家也已舊貌換新顏。七十六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20元,到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到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從缺衣少食到實現全面小康,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都在人民大會堂留下了珍貴的足跡。
民心所向:感受領袖與人民的情誼
招待會上,當我近距離看到國家領導人時,內心肅然起敬。他們為治理這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所付出的心力,遠超常人所能想像。
王滬寧同志在致辭中指出,七十六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治理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絕非易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不同於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現代化,而是十四億多人口的現代化。”
“再大的成就除以十四億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十四億都會變得很大。”這句話深刻道出了治理中國的複雜性與艱巨性。然而,大有大的優勢:從供給端看,我國有近九億勞動力,技能人才總量超過兩億人;從需求端看,我國有十四億多人口,四億多中等收入群體。
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今天中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離不開國家領導人的智慧與擔當,更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團結奮鬥。
四海一家:港澳台僑同胞的共同心願
招待會現場洋溢著喜悅與興奮,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臉上都流露出自豪與歡欣。我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驕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振奮。而國慶招待會這類活動正是搭建港澳台同胞交流互動的“連心橋”,織密了文化交融、人才合作的“紐帶網”。
王滬寧同志在招待會上強調,我們將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我們也將堅決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促進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廣場情懷:國民認同的生動課堂
招待會結束後,我途經天安門廣場,發現廣場已實施人流控制措施,為第二天的升旗儀式做準備。據了解,國慶期間天安門廣場實行實名預約參觀措施,個人和旅遊團須提前1至7日通過“天安門廣場預約參觀服務平台”預約。
去年國慶節,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升國旗儀式,共有12.3萬群眾現場觀禮,共賀祖國繁榮昌盛。為確保儀式順利進行,北京市公安局採取了細緻的安全保障措施,警方與武警、保安及安檢團隊緊密合作。
清晨六點十一分,伴隨激昂的國歌聲,五星紅旗緩緩升起,標誌著國慶日的正式開始。這種莊嚴的升旗儀式不僅象徵國家主權,更是一堂生動的國民認同教育課。當人們在同一面國旗下齊聚,共同唱響國歌,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離開時,抬頭望去,人民大會堂在秋夜中燈火輝煌。不遠處,天安門廣場已人潮湧動,人們期待著黎明時分那場莊嚴的升旗儀式。我想起王滬寧同志在招待會上說的話:“‘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有十四億多人口,億萬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加在一起,誰能比得過?”在邁向全面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