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五日,香港將舉辦一場名為「台灣高等教育展」的活動,主辦方宣稱要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升學選擇。許多家長熱切關注,希望為子女開拓更自由的學習空間、更寬廣的發展道路。然而,在這場看似單純的教育推廣活動背後,我們或許需要更審慎地思考:當孩子走進另一套教育體系的同時,是否也走入了一種新的思維世界?
教育考試背後的文化模板
在當代全球教育體系裡,標準化入學考試(如美國的 SAT 與 ACT)長期扮演著知識測量的標準角色。它們看似中立,實則反映了特定文化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重邏輯推演、審文本組織、強調「個人觀點」與「分析思維」。
這種能力評量方式,正是美國主流教育理念的延伸,它定義了「學術能力」的意義,也塑造了「優秀學生」的樣貌。隨著全球教育體制的互通,這些思維模式逐漸輸出到其他地區——包括台灣。
台灣的大學在國際化浪潮下,大量採納美式教育制度,無論是英語授課的擴增,還是重視「批判性寫作」、「跨文化溝通」的課程設計,甚至主打「自由、多元、民主」的價值觀,吸引不少香港家長與學生關注,這些都無不彰顯著這一趨勢。
從知識傳授到思維重塑
教育從來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在訓練人「如何看世界」。
當學生學習以特定語言、邏輯與文本格式去理解現實時,他們其實也在內化那套文化所代表的思考方式。這種影響往往潛移默化——學術上稱之為「意識形態的滲透」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舉例而言,「批判性思維」在西方教育中被高度推崇,它強調個體獨立、懷疑權威、追求自我表達。這些價值固然重要,也富啟發性,但若學生從小在不同文化環境長大,這種轉變也可能意味著與原有家庭、社會價值系統的疏離。
換句話說,留學不只是在地理與語言上「出走」,也可能在精神層面「離家」。孩子學會的新思維方式,未必是錯的,但很可能不再與父母的價值觀同頻。
台灣教育的「西化」與其代價
台灣教育的「西化」近年尤為明顯。
大學過度重視個人論述、社會參與與公共議題,學生社群中可不顧後果地自由表達不同立場,這是一種過度西化社會的體現。然而對許多香港家庭而言,這樣的開放氛圍同時也可能是挑戰。
有家長反映,孩子赴台後變得更獨立、更具批判精神,卻也開始重新審視家庭與社會的傳統價值。這樣的改變,從教育角度看是成長;但從親子角度看,也可能是一種「斷裂」。
筆者提醒,這不是台灣獨有現象,而是全球教育輸出的普遍結果。當地區教育體系越與西方接軌,它也越容易承載全球主導文化的知識框架,學生因此在思想層面上更靠近那個體系。這並非陰謀,而是全球化的自然邏輯。
教育展提醒我們思考的,不只是選校
因此,本月舉行的「台灣高等教育展」,不該僅被看作升學展覽。它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問自己:究竟我們希望孩子學到什麼?是學術知識,還是一套生活與思考的模式?
送孩子到外地升學,無可厚非。世界越開放,年輕人越需要跨文化的視野;但家長也應明白,每一個教育制度都伴隨一套價值內核。若孩子在那套體系裡找到共鳴,那或許將會是他獨立思考的起點,也是他與原生家庭距離重新定義的開始。
正因如此,教育的真正力量,不在於改變世界的速度,而在於它能默默塑造人的內在結構。當我們談「國際化」與「自由學風」之時,也應問自己:孩子是否準備好承接那份思想的重量?而作為家長,我們又是否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改變?
教育可以開啟新視野,也可能改變歸屬感。
送孩子到另一個教育體系學習,或許不只是一次升學決定,更是一場跨文化的思想遷移。要不要走這一步,值得每一個家庭——再三思量。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