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軟對抗」的隱性威脅與香港的

應對之道

2025年6月30日

無綫電視翡翠台昨日播出《有法安國II》第六集,透過訪問政府官員、專家分析及案例展示等手法,深入剖析「軟對抗」對香港社會的潛在威脅,揭示其隱性滲透的危害,呼籲市民提高警惕。

自《香港國安法》於2020年實施以來,香港社會逐步從動盪不安的「亂局」走向穩定治理的「由治及興」階段。然而,正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所指,社會中依然存在「軟對抗」的暗流,通過看似無害的議題與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市民的思想,挑戰國家安全。此類「軟對抗」手段不僅隱蔽且影響深遠,值得全社會高度警惕。

「軟對抗」的隱性滲透

「軟對抗」不同於直接的暴力抗爭或公開的對抗行為,其危害在於其隱性與滲透性。警務處處長周一鳴提到,一些反政府人士利用經濟活動作為掩飾,在店舖單據上印上暗示性或明示性的字眼,試圖散播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這種方式看似微不足道,卻能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潛移默化地影響市民的認知。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羊村繪本」案所示,某些團體甚至將目標對準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這些繪本表面上以童話故事為包裝,宣揚所謂的「普世價值」,實則通過不實信息抹黑中央政府,灌輸仇恨與對抗思想。這種針對年幼群體的「軟對抗」,不僅試圖扭曲下一代的價值觀,更意圖從根本上動搖社會的穩定根基。

正如警察臨床心理學家胡展鵬所言,「軟對抗」的可怕之處在於其通過心理戰術,悄無聲息地改變個人價值觀與認同感。這種影響並非來自強制,而是利用認知操控與輿論發酵,讓市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反政府思想。這種手法之所以難以抵禦,是因為其滲透性強、影響深遠,且往往披著「言論自由」或「文化表達」的外衣,讓人防不勝防。

社會分化的風險

「軟對抗」的核心目標是分化社會,製造對立與不信任。鄧炳強局長指出,假新聞、假消息以及偏頗報道的傳播,是「軟對抗」的常用手段。這些信息通過網絡快速發酵,放大社會矛盾,削弱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尤其在當前數位化時代,社交媒體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力使得「軟對抗」更具破壞性。一則不實的報道或一個精心設計的輿情事件,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廣泛的社會不滿,進一步加劇對立。

此外,「軟對抗」還善於利用文化產品與日常活動作為載體。例如,通過歌曲、口號、繪本,甚至商業廣告,這些看似無害的媒介被用來傳遞分裂信息。這種方式不僅難以被察覺,還能通過反覆曝光,逐步改變公眾的認知框架,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尤為顯著。

市民的應對之道

面對層出不窮的「軟對抗」手法,市民需要培養慎思明辨的能力。資訊時代的挑戰在於信息的真偽難辨,因此,提升媒體素養、學會辨別信息的來源與意圖至關重要。市民應時刻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輕信未經證實的報道或煽動性言論,特別是那些試圖激發情緒對立的內容。

政府與教育機構也應加強公眾教育,特別是針對年輕人,通過學校課程與社會宣傳,提升國家安全意識與媒體識讀能力。同時,執法部門需要持續監察「軟對抗」的各種形式,及時揭露其真面目,並依法處理相關違法行為。

結語

《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為香港帶來了從「亂」到「治」的轉變,但「軟對抗」的挑戰提醒我們,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場持久戰。這種隱性滲透的手段,試圖通過文化、經濟與心理戰術,分化社會、動搖根基。作為香港市民,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以理性與智慧抵禦「軟對抗」的侵蝕,共同守護香港的穩定與繁榮。只有全社會團結一致,香港才能真正實現「由治及興」的願景,走向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