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譚文豪的「偽」悔疚】

2025年5月5日


在「35+顛覆政權案」中,47人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最終45人罪成,並於2024年11月被判監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其中,范國威、毛孟靜、郭家麒及譚文豪於2025年4月刑滿出獄,正式重返社會。根據法律程序,完成刑期後,個人應有機會重新融入社會,而社會大眾對於他們的再出發亦應給予支持和鼓勵。

但筆者留意到近日《集誌社》刊登了一篇專訪譚文豪的文章,以他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及獄中生活為主軸,試圖描繪他在服刑期間的變化。文章詳細描述了他在獄中進修會計與企業管理課程,並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此外,文章還談及他與家人相聚的情況,強調他希望彌補過去因案入獄而疏遠的家庭關係。

文章以一貫煽情賣慘、博取市民同情的手法,卻對自己在「35+顛覆政權案」中的角色,根據法庭裁定,他為案件中的「積極參加者」,但文章竟然隻字不提。「35+顛覆政權案」與2019年黑暴密不可分,黑暴期間所發生的衝突與暴力事件,至今仍影響著香港社會,不少當時的受害者、不少家庭因此而被破壞。例如,清潔工羅伯因上水暴力衝突遭磚頭砸死,馬鞍山發生的縱火事件造成李伯重傷,還有《環球時報》記者符國豪於機場遭暴力襲擊等最終至死事件,皆為譚文豪身為「反對派」議員煽動而成,他更利用他的身份發聲,鼓動年輕人參與非法集會,甚至進行暴力行為。

根據「35+顛覆政權案」的法庭審訊,「反對派」為實現整個「攬炒」計劃,其中一條主線是「街頭戰線」,即藉宣揚抗爭、「和勇不分」等口號,煽動社會暴亂。案中的從犯證人區諾軒作供時,曾向法庭解釋「和勇不分」意思是指2019年黑暴的參與者可以大致分為參與和平遊行的「和理非」及支持暴力抗爭如拋汽油彈的「勇武派」,「和勇不分」即兩者互相配合、交替出現,是整場暴力抗爭得以持續的條件。

在該案判審訊時,譚文豪的代表律師指不應標籤譚是「激進」,法官陳慶偉則指,譚所屬的政黨非常激進。法官李運騰亦指出證據上也有指譚在黨內提出要「搶韁」,可見譚文豪正正擔當一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而然《集誌社》的報導中,譚文豪的「悔疚」與「重新開始」成為焦點,文章沒有提及其過往行為如何影響社會。

香港經歷黑暴期間,許多年輕人因不同程度的參與而被判刑,部分人至今仍在服刑或面對法律後果。譚文豪的「悔疚」更顯得毫無意義,譚文豪只關心自己的家人,卻對那些因他的行為而破碎的家庭不聞不問,根本就是雙重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集誌社》的報導方式令人質疑其完整性,根本沒有足夠的平衡呈現社會大局,僅僅是煽情的人物故事。

媒體的報導方式往往影響公眾觀感,如何在報導中平衡資訊呈現,是新聞媒體一直需面對的公民和社會責任。《集誌社》的報導方式明顯是偏頗混淆視聽以煽情手法搏取觀眾眼球,就如同當年《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等黃媒以美化暴力、站於警方對立點報導手法長期散播仇警情緒,影響社會和諧。

這篇企圖為譚文豪「洗白」的文章,明顯《集誌社》的報導觀點是以政治先行,不是事實的全部。就好像2019年有很多所謂「媒體」都是將鏡頭對準警方,反而不會拍攝周遭黑暴破壞的畫面,只是報導他們希望讀者看到的「事實」。而《集誌社》亦不乏替黑暴洗白的報導,包括將涉七一金鐘衝突暴動罪成的前浸大生戴嘉平,塑造成一個積極生活,為未來奮鬥的青年,試圖扭曲他們反中亂港顛覆香港政府「顏色革命」性質,誤導輿論,為黑暴塗脂抹粉。

譚文豪的行為對香港的破壞毋庸置疑,而《集誌社》的「洗白」報導更是令人髮指。筆者在此呼籲市民認清事實,不被情感操控,堅守法治與正義,為香港的未來共同努力。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