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港總領事梅儒瑞(Gregory May)近日高調舉辦所謂的「美國獨立日」酒會,企圖藉此刷存在感。然而,酒會的場面和氛圍卻充分反映美國在港影響力的持續衰退,並暴露出梅儒瑞在港一事無成的尷尬處境,完美演繹甚麼是「無錢扮大佬」。
歷年來,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國慶酒會皆以晚宴形式舉行,場面講究,旨在彰顯美國的「大國形象」。然而,今年卻降格為午宴,連基本的排場都蕩然無存,似乎經濟衰退令酒會經費都愈發緊張。以往幾年,香港政府會派司長級官員出席酒會,但今年卻未有任何司長級人員到場,僅派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擔任主禮嘉賓。這些變化,明顯反映出美國在香港影響力大不如前,美領又憑什麼繼續自稱是香港的「超級聯繫人」。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梅儒瑞在酒會上發表言論,聲稱對香港「失望」,並批評香港「難以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正是美國長期對香港內政指指點點、無理制裁特區政府,導致其在港的所謂「聯繫」角色日漸削弱。如今,美國自身影響力大不如前,卻諉過於人,這種荒謬邏輯正是典型的「美國式思維」。
梅儒瑞在酒會上對香港國安法和特區政府大肆抹黑,聲稱香港無法保障民主和人權,甚至批評教育局「提醒」學校不要參與美國的國慶活動。他的言論完全無視事實,顛倒黑白。
首先,美國自詡為民主和人權的「捍衛者」,但其自身的行為卻充滿雙重標準。以國家安全立法為例,美國擁有超過21部相關法律,涵蓋範圍廣泛、執法嚴厲,當中包括《愛國者法》在內的多項法律賦予政府大規模監控權力。美國及其盟友推行嚴苛措施時,總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振振有詞;但當中國依法制定《香港國安法》以維護主權與穩定時,卻遭美方扣上「打壓自由」的帽子,甚至動輒施以制裁。這種選擇性執法的行徑,充分暴露其政治操弄的虛偽本質,也嚴重損害其在國際上的公信力。
至於人權,美國自身的人權狀況早已千瘡百孔。警察暴力執法、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問題層出不窮。以洛杉磯的示威活動為例,美國警方對示威者乃至記者都使用暴力鎮壓,橡膠子彈、胡椒噴霧一應俱全。對此,梅儒瑞是否曾表達過「失望」?是否曾指責過美國政府「打壓自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些事實充分說明,美國所謂的「人權」和「自由」只是干預他國的政治工具,毫無公正可言。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梅儒瑞在港的任期可謂毫無建樹,如今更被調任至北京擔任副館長,這一安排實際上是降職。然而,他卻在酒會上試圖營造「功成身退」的假象。眾所周知,駐港總領事是美國在香港的最高代表,其職位重要性遠高於駐華大使館副館長。梅儒瑞從總領事降職為副館長,無疑是其政治生涯的一大退步,甚至可以說是「被降級處理」。
儘管如此,梅儒瑞似乎仍未意識到自己的失敗,繼續裝腔作勢大放厥詞,對香港特區政府的國安工作妄加指責。他的言論不僅暴露了其對香港事務的無知與偏見,也進一步凸顯了他在港任期的失敗。他如今的行為不過是在為自己最後的政治遺產做掙扎,但這些努力終究徒勞無功。
梅儒瑞在「美國獨立日」酒會上的表現,進一步揭示了美國一貫奉行的雙重標準和干涉他國內政的霸權本質。長期以來,美國政客屢次粗暴插手香港事務,打著「民主」與「自由」的旗號,實則為自身地緣政治利益服務。近年來,美方更變本加厲,從公開支持暴力示威、抹黑香港國安法,到揚言施加所謂「制裁」,其真正目的無非是製造動盪、遏制中國發展。這種干預不僅無助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中美對抗與信任裂痕,暴露其在國際事務中的虛偽與自相矛盾。
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目標是保障市民安全和城市繁榮,這些都是不容外部勢力干預的。梅儒瑞在港任期毫無建樹,降職收場已是其最合適的結局。對於他的偏頗言論,我們只需以事實回應,讓他明白,香港市民不會被外部勢力所影響,香港的未來只能由香港人民自己決定!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