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超強颱風「樺加沙」以驚人的風速和暴雨襲擊香港,讓全城經歷了一次嚴峻的天氣考驗。然而,在香港政府出色的防風部署下,這場自然災害未能對城市造成嚴重傷害,實現了「零」死亡的驕人成績,僅有少數市民因追風逐浪的冒險行為而發生意外事故。整體而言,香港在這次颱風中表現優異,不但安然渡過風暴,且颱風過後迅速恢復正常運作,體現了整個城市在應對極端天氣上的高效能力。相比東南亞其他地區因颱風擦身而過也導致的樓房倒塌、多人傷亡的慘劇,香港的防災管理無疑是一個值得全球借鑑的典範。
(警務處圖片)
政府其他部門也在颱風來襲前迅速展開應急部署。例如,民政事務總署提早開放多個臨時庇護中心,為需要的人士提供安全的避風場所;路政署對全港的排水系統進行檢查和清理,確保雨水能夠迅速排出,避免因暴雨引發嚴重水浸;警務處、消防處和醫管局則進一步加強應急服務,為可能出現的事故做好準備。
這次颱風期間,香港國際機場雖然暫停航班升降,但也保持運作。隨著颱風遠離,機場快速調整航班安排,陸續恢復升降,避免了混亂的局面,讓大部分旅客能夠安全前往目的地。這一切都得益於政府多年來建立的完善應急機制和多次跨部門演練,讓各部門能夠在緊急情況下高效合作。
除了政府的統籌能力,香港完善的基建設施和先進的科技應用也是這次成功應對颱風的關鍵因素。香港的建築物設計普遍採用了高抗風標準,即使在超強颱風的強風下,樓宇結構依然穩固。特別是在高樓林立的市區,這些堅固的建築物最大限度地減低了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風險。
(消防處圖片)
同時,政府在低窪地區的防洪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排放隧道,這些基建設施有效防止了暴雨期間的水浸情況。「樺加沙」期間,雖然降雨量驚人,但全港並未出現嚴重的水浸情況,充分顯示了這些基建的效能。
(警務處圖片)
科技應用亦是香港防災的一大亮點。香港天文台利用先進的監測系統,精準追蹤颱風的路徑和強度,並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向市民發放實時天氣資訊。此外,市民也得益於多種颱風應對工具,例如颱風路徑圖、風速預測及暴雨警告,讓大家能夠根據最新資訊調整行程並做好防風準備。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市民的高風險意識和守法守序的行為,是成功應對颱風的另一重要原因。在颱風信號發佈後,大部分市民都能夠遵守指引,留在室內,避免外出活動。然而,仍有少數人因追求刺激而在海灘或海邊進行「追風逐浪」的危險行為,導致個別意外事故發生。這些行為提醒我們,即使防災措施完善,個人行為仍可能影響安全。
香港的防災教育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從學校教育到日常媒體宣傳,市民普遍了解颱風信號系統及應對措施。這種全面的防災知識普及,讓香港在面對颱風等極端天氣時,整體社會能夠保持冷靜和有序。
「樺加沙」過後,香港得以迅速恢復正常運作,充分展現了城市的韌性和高效的應急管理能力。颱風過後,政府各部門立即展開清理和修復工作,例如快速移除倒塌的樹木、修復受損的交通設施及清理街道垃圾。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未受到持續影響,學校、企業和公共交通系統均迅速恢復運作。
相比之下,東南亞其他地區因颱風擦身而過而導致的慘重損失,進一步凸顯了香港防災管理的優越性。據報導,這些地區的樓房因設計標準不足而倒塌,導致多人傷亡,加上防災意識不高和應急機制薄弱,讓災害影響更加嚴重。
「樺加沙」這場超強颱風再次考驗了香港的防災能力,而香港不負眾望,憑藉政府的出色部署、多部門的密切協作、市民的高風險意識,以及完善的基建和科技應用,成功安然渡過風暴,並迅速恢復正常運作。這樣的表現不僅贏得了市民的讚譽,也再次證明香港在防災管理上堪稱國際典範。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