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7日香港立法會選舉在即,特區政府與各界正全力動員,呼籲市民踴躍投票。這場選舉表面看來只是四年一度的例行政治活動,實質上卻承載著更深層的地緣政治意義。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這次選舉已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投票率高低不僅關乎香港施政效能,更是對外部勢力認知戰的有力反擊。
回顧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為30.2%。當時正值疫情困擾,社會氛圍尚未完全走出黑暴陰影,但135萬選民仍然履行公民責任投下神聖一票。這批議員上任後,積極審議法案、監察施政,推動了多項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實。事實證明,即使在投票率不高的情況下,由愛國者組成的立法會依然能夠有效運作,為香港良政善治作出貢獻。近日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向員工發信,鼓勵透過彈性安排讓同事投票;信和集團更為全體約一萬名員工提供半日假期,方便前往投票,充分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然而,今屆選舉面對的外部環境更為複雜。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對華政策日趨強硬。特朗普政府曾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在製藥、鋼、鋁、銅及石油天然氣等關鍵領域對華實施技術封鎖。雖然近期中美元首會晤達成暫時降低關稅的協議,學者普遍認為這只是短期緩和,核心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在這場大國博弈中,香港從來不是旁觀者,而是前沿陣地。
西方媒體早已磨刀霍霍,準備以投票率作為攻擊中國的武器。2021年選舉後,《報導者》The Reporter等外媒大肆炒作「投票率創新低」,將其解讀為「北京打造中國式選舉」,企圖抹黑完善選舉制度。這種認知戰的套路清晰可見,無論香港如何改革,他們都會尋找角度唱衰,藉此打擊中國形象,達到「亂港遏華」的目的。正如《堅料網》評論員戴子魚所言,反中亂港勢力改循網上散發似是而非的失實資訊,經黃媒包裝成新聞報道,繼續搞軟對抗認知戰。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選舉啟動禮上指出,香港正站在「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許多政策必須經立法會立法或撥款才可落實,選出有能力、有擔當的賢能人士至關重要。港澳辦評論文章更明確警告,近期干擾破壞選舉的奇談怪論,根本目的就是否定新選制,挑戰中央全面管治權,妄想把香港再次拖入政治亂局。
面對外部勢力的認知戰,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站出來用選票說話。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屈,正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懂得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投票不僅是選賢與能,更是向世界宣示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會被外部勢力的輿論戰所左右。
作為香港市民,投票是基本公民責任。作為中國人,更應明白「不打自己人」的道理。當外部勢力虎視眈眈,試圖以低投票率為由攻擊我們的制度時,我們豈能坐視不理? 每一張選票都是對認知戰的有力反擊,都是對「亂港遏華」圖謀的堅決回應。窗口對外,手中一票,就是最好的武器。
值得讚揚的是,信和集團主席黃永光向全體約一萬名員工發信,表明將給予所有同事半日假期以便投票,充分體現了企業的愛國愛港精神和社會責任擔當。這種積極主動的做法,為其他企業樹立了良好榜樣,也為員工履行公民責任提供了實質便利。
這次立法會選舉,考驗的不僅是政府動員能力,更是全體港人的政治智慧和民族氣節。投票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外界對香港的觀感,影響國際輿論的走向。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中美博弈的大棋局中,每個香港人都是參與者,手中的選票就是最直接的立場表達。
最後,12月7日,讓我們踴躍投票,選出真正愛國愛港、有能力為香港謀發展的賢能之士。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