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良心」包裝下的道德勒索 解構膳心小館的偽善結業劇】

筆者:哪吒仔

2025年6月30日

石硤尾膳心小館的一紙結業聲明,字裡行間盡是悲情與控訴,房屋署「無情」收舖、「弱勢母親」頓陷絕境、長者與流浪貓頓失依靠... 煽情文字迅速在網絡發酵,引來一片「手足」同路人的惋惜與憤慨。然而,當我們掀開這層精心編織的「良心」面紗,檢視其真實軌跡,這場結業悲歌,更像是一場以弱勢群體為道具、對公眾進行情緒勒索的偽善表演。

膳心小館將結業歸咎於房屋署「突如其來」的收舖決定,字裡行間不斷明示暗示遭受政府「打壓」。然而,房屋署收回公屋商舖作其他用途,本是常規的資源調配與管理程序。全港類似的個案時有發生。膳心小館卻刻意放大自身「被迫害」的悲情角色,將一個普通的行政決定扭曲成政治打壓的象徵,其目的昭然若揭——將商業挫折轉化為政治問題,激發特定陣營的同情與支持。

諷刺的是,這家自詡「充滿溫度」、關顧弱勢的小店,其「良心」招牌早在2020年8月就已徹底崩壞。當時「勞工組」踢爆其無理解僱員工後,竟在薪金單上稱為「辭職」,藉此逃避支付法定的7日代通知金。面對指控,膳心小館初時態度強硬,斷然否認,更反咬員工態度惡劣。直到「勞工組」祭出無可辯駁的錄音證據,錄音中清晰聽到經理承認解僱是「上面想你即刻走」,膳心小館才在鐵證如山下狼狽致歉。試問一家連員工最基本法定權益都要克扣、面對踢爆先狡辯後跪低的食肆,所謂「良心」究竟何在?這起事件赤裸裸地暴露了其「關懷弱勢」口號的虛偽性,對外高舉道德旗幟,對內卻可壓榨最基層的勞動者。

更令人不齒的是,在面臨結業時,膳心小館嫻熟地將合作的單親及弱勢母親們推上「道德人質」的前台。聲明中稱她們的生計困境、孩子課本費「無著落」的焦慮,被描繪得極盡淒涼。結業聲明帖文更配上一張神情哀傷的老人領飯盒卡通插圖,正是這種情緒勒索策略的縮影。

膳心小館的崛起,本就深植於香港特定時期的政治土壤。2019年「黑暴」事件期間,它與眾多所謂「黃店」一樣,以「專請手足」作招徠,成功吸引「同路人」光顧,建立龐大而忠誠的客源網絡。這本質上是一種精準的政治身份營銷,將商業行為與消費者政治立場捆綁。然而,當社會氣氛轉變,其「良心」光環又被勞資醜聞戳破後,這套模式難以為繼。於是便改為支持長者、單親媽媽等作賣點,然而若店舖食物質數不高,這亦非長久之計。

這次結業危機,恰好為其提供了重啟「同路人」情感連結的機會。細看其結業帖文下的留言區,充斥著「手足」們的「圍爐取暖」——痛罵政府打壓、感嘆「良知小店」難存。這已非單純的商業告別,而是一場以結業為名的軟對抗,表面上可能合法或中立,實際上潛藏對政府或體制的不滿與挑戰。店家深知,唯有持續強化這種「被打壓的同路人」身份,才能維繫核心支持者的忠誠,並在最後時刻激發「同舟共濟」的消費行動。所謂「不知還能為媽媽們做什麼」,實則深諳如何利用她們的困境來煽動這股情緒。

然而真正紮根社區、以美食和服務贏得口碑的食肆,不會也無需將一次遷舖演繹成生離死別的道德悲劇,更不會將合作的弱勢夥伴推至台前承受輿論壓力。它們會默默尋求解決方案,或在告別時真誠感謝街坊多年支持,而非散播「政府逼死小店、連累弱勢」的怨恨。

明顯這只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情緒展演。利用公眾對弱勢群體天然的惻隱之心,將她們工具化為道德盾牌與催淚工具,掩蓋其自身經營問題與並不光彩的過往(如勞資糾紛),並將矛頭指向政府部門的常規操作,激化社會對立,這正正是軟對抗的一種,以隱晦的方式表達立場和態度。其密集的悲情帖文與精心挑選的配圖,與其說是求助,不如說是一場針對特定群體的情感。

筆者認為社會需要關懷弱勢,但絕不能容忍偽善者將弱勢群體當作人質,進行道德勒索。我們更要警惕,任何商業機構若將其生存過度寄託於政治身份的營銷與特定陣營的情感消費,終將如空中樓閣,難以長久。當煽情的淚水褪去,唯有用心做好食物、真誠對待員工與夥伴、合法合規經營的商家,才能真正贏得尊重,在風雨變幻中立於不敗之地。對於膳心小館這場以「良心」為名、行勒索之實的告別秀,公眾實應擦亮雙眼,明辨是非,拒絕被其偽善的悲情所綁架。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