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黎智英及其三間《蘋果日報》相關公司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原訂今日進入結案陳詞,受黑雨影響押後。案件進入關鍵階段,外界焦點再度落在黎智英健康與境外勢力的輿論操作上。
審訊期間,部分外國媒體與所謂人權組織持續圍繞黎某健康狀況鋪排敘事,試圖以情緒化包裝淡化法律本質,並刻意將其標籤為「政治犯」。相關言論不時將日常羈管安排無限上綱,借題發揮,將一宗依法審理的案件塑造成政治事件,方向明顯、動機清楚。
近期相關操作更見進取。「無國界記者」指摘特區政府醫療安排;「美國人權基金會」聲稱其遭「不公」羈押,要求英方將其釋放列為外交優先;「香港自由委員會」英國主管甚至把可能判刑比擬為「死刑」。這類言行,無非以誇張論述製造聲浪,轉移視線,為干預香港司法鋪墊話術。
對此,特區政府明確回應,強烈反對外部勢力就案件及羈押安排所作的失實抹黑。政府指出,懲教署一向為所有在囚人士提供安全、人道及合適的羈管環境與醫療支援,安排一視同仁。事實上,黎某代表律師早已澄清其在囚期間獲得適切治療;至於個別羈管模式,亦屬按其本人意願作出。外部勢力對此選擇性無視,可見其政治算計凌駕事實。
須重申,法庭裁斷以證據與法理為依歸,而非情緒渲染或政治表演。是次控方案情所呈,包括與外國政客的通訊紀錄、大量具煽動性的報道與評論、以及多名證人供述,證據鏈條自成體系,指向涉嫌利用媒體平台煽惑、勾連外力並請求對中國及特區所謂「制裁」。在此基礎上,任何意圖施壓司法、影響量刑,甚至為日後謀求保外安排開路的操弄,都難以動搖審判軌跡。
同時必須指出,香港法律制度行之有年,程序嚴謹、標準清晰。由偵查、提控、舉證到對質盤問,均有法定規範與法庭監督,最終並以書面判詞交代事實認定與法律理據,透明度高、可受檢視。個別團體若以零碎資訊包裝成「敘事」,企圖替換證據審理,既不專業,亦不負責任。至於個人健康、年歲等情況,法庭一向有既定考量框架,並非豁免符咒,更不可能成為凌駕法治的通行證。
國際社會普遍尊重司法獨立與不干涉原則。少數境外政客動輒發聲「點名」個案,甚至把單一案件綁架為外交議題,性質已越界。香港依法辦事,正是維護市場信心與城市秩序的基礎。任何施壓、威嚇或以輿論包裝的政治訊號,既無助個案審理,更損害其自身公信力。傳媒與倡議組織如真重視專業與公義,理應尊重法庭程序與判決,而非為特定立場搭建戲台。
2019年的教訓殷鑑不遠:煽惑仇恨、鼓吹對抗、呼籲外部施壓,最終只會傷害市民福祉與城市整體利益。言論自由並非免責盾牌,新聞自由亦非違法的遮羞布。香港的自由建立在守法秩序之上,任何行業、任何身份,都需守住法治底線。部分人企圖以所謂「新聞」或「評論」包裝政治動員,實質效果與目的不言自明。
香港是一個依法而治的社會。法庭將按證據審理、依法律判,外部噪音不足為據,干預圖謀終歸徒然。社會各界期待法院按既定程序作出公正裁決,讓事實與法理說話,還案件本來面貌;也期望相關各方回到理性討論與法律軌道,停止對司法系統的不當施壓,讓法治精神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公共利益的同時,持續保障市民合法權利與城市長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