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焯鴻一度以「工程吹哨者」自我包裝,企圖借沙中線事件營造正義形象,自詡為社會公義化身,進而搖身一變成為網絡所謂「KOL」及政治素人,妄圖左右輿論。惟事實勝於雄辯,隨著時間推移,其真正面目早已原形畢露——一個商業操守蕩然無存、債台高築、屢觸法律紅線的失德之人。
潘焯鴻過往自我標榜「為基層發聲」,但實際行徑早有劣迹可尋。早於2008年,其名下公司便因拖欠工人工資被法庭定罪,充分反映其對基層權益的漠視,與其「社會公義」包裝形成強烈反差。這並非偶發事件,而是其商業道德嚴重缺失的鐵證。
近年來,潘焯鴻的財務狀況每況愈下,早已淪為「財務黑洞」。其創辦企業因長期拖欠供應商款項被清盤,嚴重損害商業夥伴利益,反映其背信棄義本性。更甚者,2023年先後被多家財務機構入稟追討逾2,000萬港元巨債,追債告示張貼鬧市,其誠信破產昭然若揭。連昔日親信亦因借款無還而入稟法院,而潘焯鴻竟然拒絕出庭,逃避責任之態昭然若揭。
潘焯鴻更在網上發表誹謗他人言論,完全無視法律規範。據悉,潘焯鴻於其Facebook專頁及YouTube頻道上,發表誹謗一名網台主持的言論,該主持及後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並成功獲得臨時禁制令,要求潘焯鴻移除有關影片。然而,潘焯鴻公然無視法庭命令,拒絕移除涉事內容,最終在高等法院承認民事藐視法庭,被判即時監禁21日。身為法律碩士,卻肆意踐踏法治精神,公然挑戰法庭權威,實屬罪加一等。
潘焯鴻的所作所為,對公眾構成嚴重警示。他一方面高調批評政府、妄議時政,另一方面自身財政混亂,欠債累累,令無數債主血本無歸。社會必須高度警惕,任何對潘焯鴻的幻想都只會自招損失。凡曾與其有金錢往來者,必須立即採取法律手段,嚴正追討血汗錢,切勿姑息。
從拖欠工資、公司清盤、被財務公司追債,到親信入稟索償、瀕臨破產,潘焯鴻誠信掃地,信譽蕩然。任何基於其英雄包裝而產生的同情與信任,最終只會令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社會必須擦亮眼睛,認清其真面目,堅決遠離此類失德失信之人,以免再受禍害。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