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新聞得悉,蘇丹的饑荒範圍,實在遠超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蘇丹10個地區已被確認陷入饑荒(包括容納40萬流離失所者的紮姆紮姆營地),另有17個地區瀕臨饑荒邊緣;而加沙尚未達到聯合國官方饑荒標準。流離失所比例:蘇丹1285萬流離失所者占全國人口近四分之一,相當於每四個蘇丹人就有一個失去家園;加沙的流離失所者約190萬,占人口85%,但絕對數字僅為蘇丹的七分之一。醫療崩潰程度:蘇丹全國80%醫院在衝突區停擺,霍亂疫情席捲12個州,導致71000人感染、1770人死亡;加沙雖遭嚴重破壞,但國際醫療援助通道相對更暢通。
蘇丹災難的“不可見性”源於多重結構性遮蔽:加沙牽動中東權力格局與西方政治神經,而蘇丹被視為“非洲角落的悲劇”。儘管蘇丹位於紅海戰略通道,其動盪直接影響全球能源貿易,但大國僅關注其代理人博弈價值—阿聯酋通過查德通道武裝快速支援部隊爭奪礦產,埃及支持蘇丹武裝部隊維護尼羅河安全。國際記者幾乎全數撤離蘇丹,本地記者在喀土穆報導需躲避狙擊手和空襲。2025年6月,一支運送營養物資的車隊在北達爾富爾遭襲,5名聯合國工作人員喪生,這類事件進一步阻斷了資訊流通。蘇丹衝突已持續兩年,而加沙危機具有突發性和週期性爆發特點。當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對法希爾市發動新一輪攻勢,實施系統性性暴力和種族清洗時,國際頭條仍被加沙停火談判佔據。
在媒體忽視的表像下,蘇丹危機正步向自我毀滅的路上,其中包括:
1,系統性武器化援助:衝突雙方將人道援助作為戰爭工具—蘇丹武裝部隊設置行政障礙阻撓援助進入,快速支援部隊則直接搶劫車隊、封鎖通道。6月襲擊援助車隊事件導致本應送往北達爾富爾的營養物資被毀。
2,武器輸入與暴行升級:聯合國調查團證實三條跨國武器補給線經查德、烏干達和利比亞向快速支援部隊輸送重型武器。先進無人機和雇傭兵(包括4萬名來自中非、也門的戰士)的使用,使北達爾富爾和科爾多凡地區的平民傷亡激增。
3,氣候與傳染病的致命雙殺:季節性暴雨引發洪水,摧毀17萬人的住所,霍亂弧菌在污水橫流的流離失所者營地瘋狂傳播。雨季來臨使援助路線更難通行,形成“封鎖—饑荒—疫情”的死亡螺旋。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使命驅動下,中國正試圖扭轉蘇丹被遺忘狀態,並重構全球關注框架:
中國在非建立的開發區模式可轉化為“人道經濟走廊”。在蘇丹邊境複製糧食計畫署在約旦的成功案例:中國政府資助的校餐專案既餵養3萬難民兒童,又為當地婦女提供廚房工作崗位。這種“援助—就業—本地農業”鏈條能打破純救濟依賴,正是中華文化中這句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寫照。中國作為非洲最大交易夥伴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直推動建立包含非洲聯盟、政府間發展組織的統一調解框架,在西方國家的黑手中,屢展大國擔當的責任。
蘇丹的災難揭露了全球人道主義關注的殘酷等級制:苦難需要地緣政治籌碼才能獲得關注。當4900萬蘇丹人中有一半在饑餓中掙扎,1800萬人走向“災難性糧食不安全”,國際社會對加沙的聚焦不應成為忽視蘇丹的藉口。中國作為新興全球力量,其選擇將定義新的國際倫理:是重複西方選擇性同情的舊模式,還是以真正平等的視角,看見每一場災難中不可量化的生命尊嚴?紅海兩岸的答案,將決定人類道德共同體的未來邊界。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