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集團的請柬靜置台前,北京的目光越過宴會廳,投向更遼闊的全球南方腹地。
法國近日傳出邀請中國參加明年G7峰會的消息,儘管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最終確認,卻已在國際輿論場激起層層漣漪。
在當前國際局勢深度變革的關口,這一邀請背後的戰略意涵值得深究:是一個真正多邊對話的契機,還是一個精心佈置的外交擂台?
對中國而言,是否應約參會,已成為一個需要精准權衡的戰略命題。這不僅是簡單的外交禮儀選擇,更是對中國在全球治理棋局中定位與方向的考驗。
宴會還是擂台?解剖G7的對華戰略意圖
G7國家近期在對華態度上表現出微妙轉變,一方面在經貿領域尋求對話,另一方面在安全與科技領域持續施壓。這種矛盾姿態本身就預示著,即便中國參會,也必將面臨一場複雜的外交博弈。
回顧歷史,俄羅斯和伊朗都曾走過從被邀請到被驅逐的歷程,這深刻揭示了G7作為“發達國家俱樂部”的本質屬性——其開放性始終局限於維護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框架內。
G7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歐洲國家與美國在對華戰略上存在溫差,日本則有著自身的地緣政治考量。這種分歧為中國外交提供了可能的操作空間,但也增加了局勢的複雜性。
中國若決定出席,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並非一場尋常的多邊會議,而是一個充滿預設議題的外交場合。近期G7系列會議多次涉及中國內政問題,已經為可能的交鋒埋下伏筆。
代表全球南方:戰略資產還是外交陷阱?
中國在“全球南方”的領導地位既是重要戰略資產,也可能在G7場合轉化為外交負擔。發展中國家期待中國代表其利益發聲,而G7國家則可能試圖利用這一角色定位製造中國的“代表困境”。
當G7提出損害全球南方利益的方案時,中國的反對若無法阻止決議通過,可能引發失望情緒;而若中國未能嚴正反對,則可能被解讀為妥協。
破解這一困境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中國應當設定務實預期,明確核心目標不是阻止每一項不利決議,而是確保全球南方的關切被聽見,並阻止最具危害性的提案通過。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需要建立會場內外的聯動機制,及時向發展中國傢伙伴通報情況,並將G7未能解決的議題帶到聯合國、世貿組織等更具代表性的多邊平台繼續鬥爭。
孤立風險下的戰略定力
對中國而言,不參加G7峰會是否意味著被國際社會孤立?這一問題需要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來審視。
在當今世界,真正的孤立不是缺席某個特定論壇,而是被排斥於國際體系之外。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眾多國際組織的核心成員,早已深度嵌入全球治理架構。
同時,中國通過金磚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平台,構建了自主國際交往網絡。2023年金磚國家擴員更彰顯了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的趨勢。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參與G7會議更應被理解為一種選擇性的多邊主義——基於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則,而非對任何國家集團的依附。
分化西方:戰略幻想或可能路徑?
中國一直鼓勵美國以外的國家追求戰略自主,這一目標在G7場合是否可能推進?答案需要平衡戰略抱負與現實約束。
G7內部確實存在分歧,特別是在對華經貿關係上,歐洲國家展現出比美國更為謹慎務實的態度。這為中國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間,但指望通過一次會議改變美歐同盟基礎則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更為可行的策略是利用雙邊帶動多邊,在G7峰會前後與歐洲主要國家開展深入對話,逐步積累互信,擴大合作空間。
中國可以向歐洲國家傳遞明確信息:一個戰略自主的歐洲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中國樂於見到歐洲在中美之間做出基於自身利益的選擇。這一敘事比直接要求歐洲“反美”更具說服力。
戰略破局: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塑造
面對G7的邀請,中國的決策應基於對整體戰略環境的評估,而非僅僅回應單一事件。這其中涉及幾個關鍵考量:
中國需要明確參會目標。如果是作為特定議題的參與者而非全面參會,風險相對可控;如果期待在氣候變化、發展融資等共同關切領域取得進展,則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間。
同時,中國應當準備完整的敘事框架。無論參會與否,都需要向國際社會清晰闡述自身立場,避免被簡單解讀為“拒絕對話”或“全盤接受”。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決策應當服務於鞏固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夥伴關係這一核心利益,這是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最為重要的戰略依託。
中國手中握有的真正籌碼,不是某張G7請柬,而是其佔全球八成以上的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傢伙伴網絡。那裡的土地上有中國建造的鐵路、醫院與5G基站,也有中國參與書寫的發展敘事。
棋局之大,早已超越G7會議室的邊界。北京會冷靜評估:是走入那個可能被預設為“摔角場”的宴會廳,還是繼續在更廣闊的天地間,與全球南方共同下好一盤更大的棋。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