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於2025年5月7日獲立法會三讀通過,為維多利亞港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更靈活的法律框架。然而,保護海港協會及本土研究社等團體卻以此為由,肆意抹黑政府,展示其反中亂港的本質。他們以政治先行,為反對而反對,不僅誤導公眾,更阻礙香港長遠發展。修訂條例的通過,實屬合情合理,為保護維港與提升市民福祉奠定堅實基礎。
保護海港協會的政治化反對
保護海港協會在條例通過後迅速召開記者會,批評修例賦予行政長官及行政會議更大權力,形容為「自裁自決」,甚至將政府比作「取代法官」。這種言論不僅誇大其詞,更暴露其對香港行政主導體制的無知。發展局已明確回應,修例並未改變市民提出司法覆核的權利,任何填海決定若受挑戰,仍需經法院裁決。協會副主席徐嘉慎聲稱修例違反「自然正義原則」,卻無視修例將法庭在過去司法覆核中採用的「凌駕性公眾需要」原則納入法例,並新增公眾諮詢的法定要求。這不僅提升了決策透明度,更確保維港填海工程需經最高決策層審慎考慮。協會的指控純屬誤導,旨在製造恐慌,挑撥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更令人質疑的是,保護海港協會揚言若法律挑戰無望,將啟動清盤程序,顯示其並非真心關注保護維港,而是將議題政治化,作為反政府工具。其顧問司馬文聲稱修例令反對者負舉證責任,違反法律原則,卻刻意忽略司法覆核的既有機制早已要求申請人提供理據。協會的種種言行,無不反映其反中亂港立場,試圖以保護維港為幌子,阻撓政府施政。
本土研究社的斷章取義
同樣,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對修例的批評亦充斥偏見。他將土瓜灣海濱的魚尾石誇大為「維港僅存的天然海岸線遺址」,反對市建局提出的海濱貫通計劃,卻無視這些「斷裂位」阻礙市民享用海濱資源的事實。陳劍青聲稱修例後小型填海工程將陸續有來,質疑政府未有策略評估,實則是危言聳聽。翻查資料,政府已公開6項可能受惠於修例的海港改善工程,均以提升海濱功能為目標,如興建行人板道及海岸台階,與大規模填海無關。陳的言論顯然是借題發揮,試圖將修例與其反對的交椅洲人工島等項目掛鉤,進一步抹黑政府。
本土研究社的過往記錄更揭示其反中亂港本質。該團體曾與香港眾志合作,辦事處被揭貼有反政府及反警察貼紙,長期針對政府土地政策,特別是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發表斷章取義的評論。2022年,其聲稱全球大型填海工程「爛尾率達77%」,被發展局批評為「立場先行」。該團體又利用羅兵咸永道顧問報告,誤導公眾指政府忽視經濟顧問意見,硬推交椅洲及北部都會區項目,甚至危言強積金或變「填海金」。羅兵咸永道隨後發聲明,指其言論斷章取義,漠視討論前文後理,顯示本土研究社慣以不實資訊煽動恐慌。
修例的必要性
反觀《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的通過,實為香港發展的必要之舉。維港作為香港的標誌性資產,其保護與利用需平衡發展與保育。現行《保護海港條例》的「不可填海推定」過於僵化,限制了政府優化海濱的靈活性。修例賦予行政當局更大權力,同時透過法定公眾諮詢及最高決策層審批,確保決策過程公開透明。發展局多次強調,修例無意於維港進行大規模填海,而是旨在貫通海濱、提升市民對維港的享用體驗。這些措施不僅回應市民對優質海濱空間的期待,更為維港的長遠保護提供法理基礎。
保護海港協會與本土研究社的無理反對,無視修例的實際內容與政府承諾,純粹以政治立場為先,試圖阻礙香港進步。他們的言行不僅無助維港保護,更損害香港整體利益。修訂條例的通過,體現政府對保護維港與促進發展的承擔,值得市民支持。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