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羅馬教廷曾兜售一種名為「贖罪券」的憑證。信徒只需付出金錢,教會便承諾為其減免罪罰,甚至縮短煉獄之苦。這是一場將神聖救贖權商品化的鬧劇,以信仰之名行斂財之實,最終點燃宗教改革的燎原之火,動搖了教會千年根基。時移世易,在標榜法治與自由市場的當代美國,一幕驚人相似的權力變現戲碼正在上演——主角是前總統暨現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道具則換成了攸關國家命脈的尖端科技晶片。他提議:美國晶片製造商若想獲得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的出口管制許可,需繳交產品售價的15% 作為費用。這張赤裸裸的「晶片贖罪券」,不僅是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公然勒索,更是對美國司法體制根基的腐蝕性攻擊,為總統權力尋租與新型隱蔽腐敗開鑿了一條危險的「暗河」。
一、「國家安全」神主牌下的金權交易
特朗普政策的核心邏輯,與中世紀贖罪券如出一轍:將本應基於原則、法律和客觀評估行使的權力(教會的救贖權 / 政府的國家安全管制權),明碼標價,轉化為可交易的商品。 政府以「國家安全」——這個現代社會賦予行政權力最神聖、最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外衣——實施嚴苛的出口管制,人為製造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禁區」。然後,它轉過身來,對困於禁區內的企業(主要是晶片巨頭)宣佈:繳納巨額「許可費」(售價15%!),即可獲得「豁免」,踏入禁區的通行證。
這絕非普通的稅收或監管成本。稅收有其法定性、普遍性和公共財政目的;合規成本是企業為遵守明確規則所支付的代價。特朗普的「晶片許可費」,本質是總統利用其壟斷的行政裁量權(何謂“國家安全”風險?誰可豁免?),設置的一道付費門檻。 它傳遞的訊息清晰而危險:規則(出口管制)本身並非不可逾越的鐵律,其束縛力取決於你的「付費能力」。財大氣粗者,可以金錢贖買「違規」(或受限)的後果;囊中羞澀者,則被規則牢牢鎖死。這與贖罪券宣稱「金錢可抵銷罪罰」的邏輯,何其相似!所謂「國家安全」,在這一交易中,已從神聖的執政基石,淪為總統權力尋租的遮羞布與收銀機。
二、司法體制與法治精神的崩塌
此舉對美國引以為傲的司法體制與法治(Rule of Law)原則,構成釜底抽薪式的打擊:
「法治」淪為「金錢治」: 法治的核心在於法律至上、規則清晰、權力受限、人人平等。特朗普的模式,公然宣示了金錢可以凌駕於規則之上。國家安全的判斷,本應基於嚴謹的情報分析、技術評估和法律程序,如今卻簡化為一紙標價15%的賬單。這徹底掏空了規則的權威性、可預測性和公平性,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踐踏為「金錢面前人人不平等」。
行政權力膨脹,制衡機制失靈: 「國家安全」概念固有的模糊性,本已賦予行政部門(尤其是總統)極大的裁量空間。特朗普的政策,更將這種模糊性推向極致——何種交易構成真正威脅?標準何在?繳費後為何就“安全”了? 完全缺乏透明標準和問責機制。國會的立法監督形同虛設,司法部門對行政裁量權的審查(本已艱難)在此模式下近乎失效——法院如何審查一筆“雙方自願”的“交易”是否真正危及國家安全?總統權力在“國家安全”的掩護下,急劇擴張且失去制約,滑向選舉君主制的危險邊緣。
正當程序被架空: 正常的監管或制裁,應有明確的法律授權、公開透明的評估流程、以及申訴救濟渠道(包括司法審查)。「付費換許可」的模式,將這一切繁瑣但必要的“正當程序”棄如敝履,代之以一場密室中的金錢談判。企業的命運,不再繫於客觀事實和法律論辯,而取決於其與白宮討價還價的能力和意願。這無異於宣告:總統的行政裁量權,可以像私人產權一樣被定價和出售。
三、權力尋租的狂歡與隱蔽腐敗的“暗河”
這項政策最核心的本質,是總統權力的赤裸裸尋租(Rent-Seeking):
創租(Rent Creation): 政府(總統)通過嚴厲的出口管制(“國家安全”之名),人為創造出對“豁免許可”這一稀缺資源的龐大需求。
尋租(Rent Extraction): 總統為獲取這項本應基於公益標準無償(或以合理成本)行使的壟斷性權力(發放許可),設定了一個高昂的、直接流向政府(或特定渠道)的價格(15%費用)。這筆錢,就是純粹的權力租金。它不是為公共服務付費,而是為總統的“恩准”買單。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筆表面流入政府財政(假設如此)的“贖罪金”,絕非腐敗的終點,反而可能開啟了更隱蔽、更難監管的利益輸送“暗河”。這正是您敏銳指出的關鍵風險點:
“合法”輸送通道(表面切割):
政治獻金與遊說巨獸: 繳納了天文數字“保護費”的晶片巨頭,為確保未來持續獲得“特赦”或影響政策走向,必然會“自願”地、巨額地增加對特朗普及其政治盟友的政治獻金,以及天價的遊說投入。這形成一個“付費買路 - 獲取商業利益 - 再投資鞏固權力”的閉環,總統及其圈子間接受益匪淺。
“旋轉門”期權: 隱晦的承諾:企業核心人物或其親信,可能在特朗普未來任期(或其盟友執政時)獲得政府要職或肥缺,作為“忠誠”的回報。
新型隱蔽腐敗“暗河”:虛擬資產的迷霧: 這是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可能性,尤其在特朗普本人及其家族高調涉足NFT、加密貨幣等領域的背景下。巨額“贖罪金”背後,可能存在一條利用新興技術構築的、極難追蹤的輸送“暗河”:
“巧合”的虛擬市場操作: 某家剛繳納巨款或獲得關鍵豁免許可、從而獲利或避免巨額損失的晶片巨頭,其高管、關聯基金或白手套,可能“恰巧”在同一時期,大舉購入由特朗普本人發行、背書或與其核心圈子高度關聯的特定虛擬貨幣(如特定MEME幣)或NFT項目。這種集中購買可瞬間推高資產價格,讓提前持有者(如特朗普及其關聯方)獲得暴利。表面看是獨立市場行為,實則是精心設計的利益輸送。
“顧問費”、“代言費”洗白: 企業以支付高額“顧問費”、“品牌合作費”或“代言費”名義,將資金輸送給與特朗普關係密切的第三方機構(如特定律師事務所、顧問公司、非營利組織),這些機構再通過複雜的金融操作(包括購買、持有或交易特定虛擬資產),最終將利益輸送至目標對象。
“慈善”路徑: 向由特朗普家族實質控制或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基金會進行“慈善捐贈”,資金的使用方向和最終受益者難以有效監督。
虛擬資產市場的匿名性、跨境性、監管模糊性及價格波動劇烈等特性,使其成為當代隱蔽腐敗的“理想”工具。 傳統反腐手段(追查銀行流水、實體交易記錄)在此領域近乎失效。證明此類市場操作與“晶片贖罪券”之間存在主觀意圖的因果關係,難如登天。這條“暗河”,讓總統及其家族得以在表面合法合規繳費的掩護下,通過一個看似完全獨立的、私人化的、新興的金融市場,實現私利的輸送與增值。這是對現代民主國家反腐機制的終極嘲弄。
四、深淵凝視:比產業損害更可怕的根基腐蝕
這項政策的危害遠不止於對晶片產業的敲詐(高昂成本必然扭曲市場、打擊創新、加速產業鏈外移,最終損害美國自身科技競爭力與其宣稱的“國家安全”目標)和對國際規則的踐踏(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其最致命的毒害,在於對美國憲政秩序、法治精神與民主廉潔根基的侵蝕。
它樹立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先例:行政權力,特別是包裹在“國家安全”外衣下的權力,可以被總統公然定價出售。此門一開,未來任何管制領域(環保、金融、衛生、通訊…)都可能被效仿,變成“付費解鎖”的模式。公眾目睹最高權力如此變現,目睹“國家安全”淪為斂財工具,目睹隱蔽腐敗“暗河”在法治眼皮下流淌,對政府機構、司法體系乃至民主制度本身的信任將土崩瓦解。當“付費”成為與權力打交道的潛規則,自由與公正的基石便轟然倒塌。
中世紀的贖罪券,動搖了教廷統治的合法性,催生了新教革命。特朗普的「晶片贖罪券」,其諷刺性在於:它發生在一個自詡為法治燈塔的國家,由一位渴望重掌最高權力者提出。它所兜售的,不是靈魂救贖的虛幻承諾,而是對國家法治靈魂的實質出賣。它所侵蝕的,是美利堅合眾國立國之本。教會的贖罪券最終引來了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今天,誰來為這張腐蝕根基的「晶片贖罪券」敲響警鐘?這不僅是晶片商的困境,更是對美國能否捍衛其核心價值的一次殘酷壓力測試。鐵鏽,正從權力尋租的裂縫中滋生,悄然噬咬著自由女神的基座。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