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灣區文創熱潮破局 | 以自媒體賦能香港經濟多元化】

· 高松傑專欄
Section image

近年來,香港藝人北上發展已成為不可逆的潮流,其中前TVB藝員組建的「中佬男團」更是憑藉獨特魅力打開內地市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與經濟互動的生動註腳。從《披荊斬棘的哥哥》中,陳小春、張智霖等五位「大灣區哥哥」以燙嘴普通話、滿格活力爆紅全網,讓「大灣區」從時事財經術語走進大眾日常;到後續吳卓羲帶領郭晉安、歐陽震華等人組成「TVB港劇男團」登陸抖音直播節目《今晚好犀利》,再到梁競徽(梁烈唯)、沈震軒等五位40歲以上藝人組建「好犀利男團」,跳着略顯生硬卻充滿熱情的「發財發財」手指舞收穫網友支持,這些嘗試不僅讓香港藝人收穫了內地平台的流量紅利,更印證了大灣區文化同源、市場互通的巨大潛力。

正如梁競徽在社交平台所言:「歲數只不過係數字,對生命有熱情,對夢想有追求,放膽去沖去嘗試,才能不枉此生!」這些「中佬男團」的成功,本質上是香港文創力量與內地數字生態的完美契合——以抖音、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地平台,早已形成從內容創作到商業變現的完整鏈條,如今在某一些平台,香港用戶只需完成回鄉卡認證,便可合法開播,不少港人已憑藉個人創作享受平台紅利。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香港眾多商家仍未察覺這一機遇,港府在推動新興產業與旅遊業升級時,也尚未充分挖掘自媒體產業的賦能價值,這與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需求仍有差距。

當前,數字經濟浪潮正重塑全球產業格局,自媒體產業已成為拉動就業、促進跨界融合的核心動力。內地的成功經驗早已證明,通過政策扶持、生態搭建與人才培育,自媒體不僅能創造海量就業崗位,更能帶動電商、文旅、文創等領域協同發展。早前結合夏寶龍主任「拆牆鬆綁」的指示與李家超行政長官「提速提效」的施政方向,我在施政報告諮詢的建議中,曾提出香港亟需以自媒體產業為突破口,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助力文創和旅遊業實現品質升級。

首先,需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為自媒體產業築牢發展根基。建議港府設立自媒體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為本土創業項目提供啟動資金與運營補貼,同時優化相關法例、簡化審批流程,給予自媒體企業稅收優惠,降低運營成本;此外,盡快出台行業規範,平衡創作自由與內容質量,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讓更多像「中佬男團」一樣的創作主體敢於嘗試、安心發展。

其次,要構建全鏈條產業生態,推動自媒體與多領域深度融合。可規劃建設自媒體產業園區或孵化基地,整合內容創作、技術支持、流量運營、商業變現等資源,幫助中小創作者突破資源瓶頸;更要推動自媒體與香港優勢產業跨界合作,比如探索「自媒體+文旅」模式,鼓勵創作者拍攝香港街頭文化、名勝古跡,吸引內地遊客來港體驗;打造「自媒體+文創」路徑,將香港經典影視IP、粵劇文化等通過短視頻、直播傳播,再開發衍生產品實現商業變現,讓自媒體成為連接香港產業與內地市場的橋樑。

最後,需加強人才培育與行業引導,激活各群體創作潛力。一方面,可聯合香港高校開設自媒體相關課程,培養兼具內容創作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推出「自媒體人才計劃」,吸引內地優質創作者與國際團隊來港,帶來先進運營經驗;同時,早前港府提出推動「銀髮經濟」,我建議順勢開展「銀髮網紅」孵化項目,讓不同年齡層的港人都能參與其中。筆者於2020年創立香港網絡紅人工作者協會,期間與內地各省各市的自媒體行業協會交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定期組織合作活動、技能培訓及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希望引導從業者傳播正能量,讓自媒體不僅成為經濟增長點,更成為推廣香港城市形象、傳播大灣區文化的重要載體。

從「大灣區哥哥」到「好犀利男團」,筆者認為香港文創力量已經打開了內地市場的大門,自媒體產業便是將這一機遇轉化為香港經濟動力的關鍵紐帶。唯有抓住數字經濟紅利,主動「拆牆鬆綁」、提速提效,才能讓自媒體產業成為香港經濟多元化的新引擎,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獨具「一國兩制」優勢,既擁有與內地市場無縫銜接的便利條件,又具備國際化的資源整合能力與市場渠道,未來可憑藉內聯外通的獨特功能,攜手內地企業「拼船出海」,將自媒體領域的灣區合作成果推向海外,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空間。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