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禁哈佛收國際學生—美國極權主義現形】
【特朗普禁哈佛收國際學生—美國極權主義現形】
筆者:眾院長

在今年5月,美國國土安全部一紙禁令,將哈佛大學推上了國際輿論的風口。禁令宣布撤銷哈佛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SEVP)認證,禁止其在2025-2026學年招收國際學生。哈佛近七千名國際學生,面臨身份危機,或將被迫轉學、離境。雖然司法緊急「踩剎車」,但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形象,已被這場政治大戲劃下深深的裂痕。
學術象牙塔淪為權力角斗場
哈佛,作為全球頂尖學府,向來以包容、多元著稱。國際學生佔校內學生超過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印度、加拿大等地者眾。以往,哈佛吸引全球青年才俊,正因其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然而,當政權意志蓋過學術原則,象牙塔不再純粹。這場禁令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長期與頂尖高校博弈的又一回合。正如禁令發布後,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質疑部分國際生祖國「對美不友好」,要求校方上交名單,更有說法指特朗普政府向哈佛及出入境部門施壓,將反對以色列的人踢出校、不准入境,當作恐怖分子處理。這種「敵我劃線」的思維,令學術空間染上濃厚的極權色彩。
國際生成了誰的「人質」?
本次禁令若落實,受波及的不僅是哈佛學生,更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聲譽。據最新統計,中國學生超千人,佔哈佛國際生近兩成。對這些離鄉學子而言,學業生涯被迫中斷,前途蒙上陰影。更嚴重的是,全球各國學生在選擇留學目的地時,難免對美國心生疑慮。盧森堡、澳洲、英國等國已率先向受影響學生伸出橄欖枝。國際學術資源可能加速「去美化」,美國的「人才磁石」效應恐不復存在。
藉「整改」之名,行極權之實
禁令表面上與「反猶抗議」有關,實則是權力對大學自治的粗暴干預。特朗普政府以「反猶」為由,要求高校清查學生紀錄、提供國籍信息,甚至凍結科研經費、威脅取消免稅資格。這種以行政力量懲罰異見、管控思想的操作,與極權主義國家的手法何異?學術自由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哈佛校長自願減薪,動用儲備資金「自救」,足見危機之深。
「自由燈塔」的自我矛盾
美國自詡「言論自由」、「思想開放」,如今卻在國際舞台上上演極權戲碼。當權者動輒以國家安全、意識形態為由,干涉大學招生、科研、校園表達,這不僅損害了個人權利,也傷害了國家競爭力。哈佛事件,是美國極權主義陰影下的縮影。對於全球學術界、美國社會,這是一次警鐘——學術自由與多元價值,絕非理所當然。當權力失去約束,極權就會蠶食自由的基石。
極權主義幽靈正在美國蔓延
哈佛禁令事件,遠不止一紙政策紛爭。它揭示了極權主義思維如何在美國社會中逐步升溫和蔓延:權力干預學術、以國家安全為由壓制異見、要求高校交出學生名單、威脅凍結經費乃至取消免稅資格。這些舉措,讓美國一貫標榜的「自由」與「多元」蒙上陰影。當極權邏輯成為治理手段,當異議與多元遭遇打壓,一個曾經自信開放的社會,便難免在恐懼和排斥中滑向封閉與極端。哈佛事件就是極權主義幽靈在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治理甚至價值體系中悄然冒起的警號。這場風暴,值得每一位關心自由、珍惜多元的人深思:美國還能否守住學術自由與社會開放的底線?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