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比0!馮德萊恩帶回來的是判決書還是談判結果?】

· 趙處機專欄
broken image

蘇格蘭高爾夫球場上,馮德萊恩唯唯諾諾地附和著特朗普稱:“這是一個很大協議”,內容竟是歐盟以每年千億美元代價換來的“貿易休戰”,難怪歐洲議會內回蕩著“屈服”與“生存威脅”的憤怒指控。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Facebook直播中表示:“特朗普並沒有與馮德萊恩達成協議,而是特朗普把馮德萊恩當早餐吃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並肩而立,宣佈達成一項“歷史性”貿易協定框架。美國將對大多數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的統一關稅,遠低於此前威脅的30%-50%,但遠高於特朗普上任前的1.2%。,而美國商品將以零關稅進入歐洲市場。作為交換,歐盟承諾三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追加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並向美國軍工企業開放防務採購市場。這場被特朗普稱為“有史以來最大協議”的握手,卻讓歐洲內部炸開了鍋。

差異化關稅結構成為美方控制力的象徵。鋼鐵和鋁產品仍維持50%全球關稅;飛機及零部件、仿製藥、半導體設備等“戰略物資”享受零關稅;藥品面臨15%關稅,但特朗普暗示可能隨時上調至200%。7500億美元能源採購劍指“全面取代俄羅斯供應”,話裏話外,似乎警告歐盟別再偷摸從印度買俄油了;6000億美元投資承諾涉及製藥和汽車行業;降低對美國汽車農產品非關稅壁壘;甚至包含購買“大量”美國軍事裝備的防務條款。

金融市場對此反應謹慎樂觀。歐元匯率應聲上揚約20個基點,STOXX 600指數觸及四個月高點。但這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協定文本尚未公佈,鋼鋁關稅、酒類關稅等關鍵細節仍存分歧。

德國汽車三巨頭首當其衝。在15%關稅生效後,梅賽德斯-賓士汽車業務現金流預計將從94億歐元銳減至30億歐元;大眾從71億降至33億歐元;寶馬從48億降至44億歐元—三大車企現金流蒸發超百億歐元。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測算,歐盟車企在美利潤率將下降1.5%-2%,美國車企市場份額減少1%。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資料更觸目驚心:15%關稅將使德國GDP下降0.15%(65億歐元),歐盟整體GDP下降0.1%。

法德立場冰火兩重天。德國總理默茨聲明歡迎協議,認為避免了對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致命打擊”。法國總理巴魯特則痛斥這是“屈服”,稱其為“自由民族聯盟的黑暗一天”。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批評:“這一協定遠未達成平衡,承諾的6000億美元投資可能會以犧牲歐盟自身利益為代價。” 德國批發與外貿協會主席迪爾克·揚杜拉更警告:每個百分點的關稅都是“生存威脅”,呼籲歐洲“將過去幾個月視為警醒”。

這種被迫開放的情境,令人想起甲午戰敗後的中國。不過,歐美協議對比晚清條約,尚不至於徹底喪權辱國。清政府面對的是軍艦護航的“條約口岸”,列強在74個租借地形成“國中之國”。而歐盟的讓步暫時還是集中在經濟領域。

古有諸葛亮留書《白帝城托孤》:“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弱國無外交也。”近有陸征祥曰:“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未想到時至今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得悉馮德萊恩帶回來的“談判”結果後,在X平臺發出哀鳴:“我們竟軟弱到只能指望這種結果嗎?” 。歷史從未簡單重複,但強權與自主的永恆博弈,總在貿易的天平上投下相似的陰影。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