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教師鐵飯碗不保?香港擬推教師執業證書制度】
【16萬教師鐵飯碗不保?香港擬推教師執業證書制度】
記者:CharlotteY

新一份《施政報告》附篇中提及政府正研究修訂《教育條例》,計劃引入教師執業證書制度,要求所有幼稚園及中小學教師定期更新證書,以「維護教師團隊的專業質素」,確保所有任教教師均為「適合及適當人選」。這項改革意味著現行教師終身註冊制將被取代,預計修例草案將於2026年提交立法會審議。
消息引發教育界強烈反響,多個教育團體表示事前未獲諮詢,擔心加重教師負擔並打擊業界士氣。政府消息人士解釋,修例是回應社會對教師「終身註冊制」的質疑,旨在確保教師「可持續地符合專業發展要求」。新制度將參考海外做法,考慮申請人刑事紀錄、持續進修等因素,並強調「一般教師都能符合到」新要求。該人士否認修例與國安法直接相關,但強調教師應「守法合規」。
然而,教育界對新制實際影響存在憂慮。幼稚園校長關淑玲認為修例可能與國家安全相關,她同意新制可保障教師專業水平,但擔心會加重教師負擔及學校行政壓力,建議當局簡化領證過程,考慮以訪談形式替代考試評核。準教師協會主席呂志凌則提醒教師不必過分焦慮,指出執業證書考慮的元素如刑事紀錄審查和持續進修要求其實早已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改革可能產生超出教育領域的影響,有地產界人士關注若教師「鐵飯碗」不再,可能降低這個中產群體的置業意欲。教師一向被視為香港樓市的重要支撐力量,根據教育局資料,全港約16萬註冊教師中,津校常額教師薪酬比照公務員架構,入職月薪已達3.4萬元,十年年資年薪超過60萬元。
教師的退休福利同樣令人矚目。現行公積金制度下,任職15年以上教師可獲政府供款15%,並保證每年5%增長。2020/21學年移民潮期間,2,125名教師退出公積金共提取約68億元,人均約320萬元,顯示教師群體累積財富的能力相當可觀。
金融界分析指出,教師一直是銀行眼中的「優質客戶」,按揭批核相對寬鬆。若職業穩定性下降,可能導致部分教師選擇「棄買轉租」,避免長期供樓壓力,資深教師也可能趁機出售物業套現。若執業證書制度觸發新一波教師移民潮,更可能帶走大量資金,對市場資金流動及心理預期造成影響。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立法會答問會上回應事件時強調非常重視教師專業,承認「有教師註冊資格的人士未必百分百參與教學工作」,承諾任何政策改動均會進行諮詢,教育局會充分考慮不同意見。教聯會表示認同提升教師質素的方向,但期望當局在修訂過程中充分諮詢學界,制訂清晰細節釋除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