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雙管齊下】2023PolicyAddress

· 林伯強專欄
broken image

香港各級學校近年存在收生不足的問題,影響前線教育工作人員生計。例如,20239月,因為學童人口下跌,小學縮班情況進一步加劇。最新出牌的《小學概覽2023》,全港510多所小學中,有77間在本學年縮減小一開班數目,共涉及88班,縮班學校佔全港一成半。另一方面,自資高等院校收生不足的情況近年惡化,在2021/22學年有提供自資副學位和第一年級學士學位課程的24所院校當中,有11間的實際收生人數落後於預計收生人數約兩成或以上,情況值得關注。

學生數目下降導致學校收生不足,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香港出生率偏低。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在2019年本港每名女性平均生育1位子女,生育率勉強多於12020年已跌至0.882021年跌至0.772022年再跌至0.701,即每1000名婦女只誕生701名嬰兒,是1971年香港有紀錄以來最差的生育率。出生率低有客觀因素,包括2019年黑暴,以及前幾年新冠疫情。另外,出生率低也有主觀因素,例如養育孩子開支巨大,以及缺乏社區育兒配套。2006年,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表示養育一名孩子需要400萬元。但是,恒生銀行在2022年發表調查報告,指出養育一名孩子到22歲經濟獨立,需要花費港幣600萬元。這些「天文數字」嚇怕了年輕夫婦,不敢生育下一代。

第二,大量香港學生移民境導致本港學校收生不足。20237月,教育局公布新一份《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顯示本學年中小學生合共流失逾2.7萬人,流失率為3.99%,為近三年以來最高。中學流失率為4.56%,小學流失率為3.43%。學童流失源於2019年黑暴之後,部分家長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選擇離開香港,加上部分西方國家放寬移民條件,導致大量香港家庭移居海外。

為了解決香港學生數目下降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10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其中有2項政策專門針對以上困難,紓緩香港學校收生不足的困難。

首先,特區政府研究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2萬元津貼、提高子女免稅額,由現時每名子女12萬元,增加到13萬元,以及協助新生家庭有穩妥的住所,申請資助房屋亦可以安排優先上樓。另外,政府亦着力加強支援配套,包括強化幼兒照顧服務、學前兒童託管服務、增加在職家庭相關的津貼金額,以及「社區保姆」的服務獎勵金。

其次,《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將本港建設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其中八間受資助大學非本地生限額,將由資助學額20%增至40%,並鼓勵大從東南亞、「一帶一路」地區收生,避免非本地生學額只由內地生壟斷。以目前每年級約1.5萬個大學學士資助學額計算,提高限額後,非本地生由現時最多約3000人,倍增至約6000人。由此推斷,除了受資助學額外,自資學額也會間接受益,從而緩減本港大專院校收生不足的壓力。

其實,特區政府在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之前,已經實施各類「搶人才」政策。在眾多措施之下,香港人口有所增加。在統計處同一個報告中,指出香港2023年年中的人口約為750萬人,較2022年年中比較增加15.2萬人,升幅為2.1%。主要由於期間錄得17.4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入,其中14.3萬名是單程證以外的人士。這些新移民多數是年輕一族,甚至是舉家移民到香港,攜同未成年的子女,而這些學童則緩解了本港學額過剩的問題。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確實做到「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切實執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七一講話」的四個希望,就是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李家超第二份《施政報告》,針對學校收生不足的政策,定必能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讓香港踏上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