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小先鋒嘉許計劃的教育創新與社會擔當】

撰文:温志倫

· KOL 精選
Section image

本文作者温志倫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政協青年聯會政策研究及培訓委員會副主任及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

在中國香港這座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大都會,公民意識的培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近日,香港區家長教師聯會聯同香港島校長聯會共同推出的「公民教育小先鋒嘉許計畫」,不僅是一項教育創新,更試圖通過學生影響家長,重構家庭與社會之間的責任紐帶。這一計畫從最基礎的家庭單位入手,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提升公民投票的參與度。

該計畫最顯著的特點是其突破傳統社會化的教育路徑。在認知中,社會化過程被視為成年人向兒童傳遞知識、價值觀和社會規範的單向流動。然而,這一計畫巧妙地打破了這一常規,讓學生在公民教育中成為改變家庭觀念的催化劑。當孩子帶著學校所學的選舉知識回家,與父母討論投票的重要性時,他們實際上在履行一種特殊的社會角色——家庭內的公民教育者。這種角色轉換不僅賦予學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家長可能存在的政治冷漠,為家庭對話注入了新的內容。

計畫所強調的「為家庭盡公民責任」的理念,實際上是在重建家庭與社會之間的聯繫。在現代都市生活中,家庭往往變成了封閉的私人領域,與社會公共生活日漸疏離。該計畫提倡為家庭而投票,巧妙地從小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識,並且帶動家庭。當家長意識到他們的投票不僅影響社會大局,更直接關係到子女未來的成長環境時,投票行為就從抽象的義務變成了具體的家庭責任。這種將政治參與「家庭化」的策略,比單純強調國家或社會利益的宣傳更具說服力。

從長遠來看,從小培養公民意識對學生個體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教育專家認為模擬選舉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思辨能力,並有促進公民參與的功能,是現代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成長關鍵期接觸公民教育的學生,更容易將民主參與內化為終身習慣。計畫中「自覺維護公正選舉制度」的要求,不是在灌輸教條,而是在培育未來公民的判斷力和批判思維。該計畫對香港社會生態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不容低估。計畫中「選賢與能」的務實導向,把焦點從政治立場轉向治理能力,有助於形成更健康的公共討論文化。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們帶著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景參與其中時,他們實際上在學習一種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社會參與方式。

香港的「公民教育小先鋒計畫」是教育與社會緊密結合的實踐,它避開了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而是從最樸實的家庭利益出發,構建公民責任的意義網路;它不依賴強制手段,而是通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來影響家庭決策;它不僅關注當下的選舉參與,更著眼於培養一代具有健全公民意識的未來社會建設者。該計畫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升投票率這樣的短期目標,更在於重建中國香港公民文化。當愈來愈多的家庭通過孩子的橋樑作用重新連接社會,香港的公共生活必將展現出新的活力與希望。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