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店歪曲執法 「賣慘」難掩違規本質】
【黃店歪曲執法 「賣慘」難掩違規本質】
筆者:路見筆評

近年來,部分「黃店」及黃媒不斷混淆視聽,將政府部門依法巡查抹黑為「政治打壓」,刻意營造「受害者」形象,企圖挾輿論以博取關注。近日,「膳心小館」、「一拳書店」及「基隆茶餐廳」等多間黃店幾乎同時於社交平台發文,無理指責政府部門「選擇性巡查」、「針對打壓」,甚至渲染經營困難、資源緊絀,試圖博取社會同情,進一步妖魔化執法部門。三店「同聲同氣」,協同操作,背後動機昭然若揭,值得全社會高度警惕。
依法巡查 維護公眾福祉
事實擺在眼前,食環署、消防處、屋宇署等部門依法履職,定期巡查全港各類食肆及零售場所,目的是防範風險、保障市民安全。所謂「大規模巡查」、「查問資料」等,皆屬法定之規管程序,無可厚非。
以「膳心小館」為例,該店早於去年已因無牌生產月餅及未備妥生產紀錄而被檢控。根據現行法例,任何涉及生產、銷售預包裝食物的場所,必須持有有效牌照,並備存相關紀錄供部門查閱。「膳心小館」既有違規前科,食環署於佳節前加強巡查,實屬依法施政、責無旁貸。若經營者守法經營,又有何懼例行巡查?反觀該店卻選擇誇大檢查規模,渲染「食環特工」巡查,全然是為將自身塑造成「受害者」,以情緒手法誤導公眾,無非是轉移視線、逃避責任。
「基隆茶餐廳」同樣以所謂多部門巡查為由,訴說經營壓力,卻對自身僭建招牌、雜物阻塞通道等違規行為隻字不提。消防處與屋宇署依法執法,正是對市民生命財產負責。試問若任由違規情況惡化,最終受害的豈不正是廣大市民?
書店「自我包裝」 模糊焦點
至於「一拳書店」則以「匿名投訴」為由,聲稱活動被逼取消,進一步渲染言論自由受壓,甚至誇大社會氛圍,營造「人人自危」假象。事實上,該店創辦人亦曾因違規經營被定罪,所謂「受害」根本站不住腳。現今香港依法治港,違規必查,從來不會因立場或標籤而「選擇性執法」。
三間店舖幾乎同一時間以雷同角度發聲,內容呼應,明顯經過統一部署,企圖將例行巡查政治化、情緒化,嚴重誤導公眾視聽,加深社會撕裂。
「軟對抗」歪風不可長
以「賣慘」、「博同情」、「煽動情緒」包裝違規,早已成為黃店的慣用伎倆。每當政府依法巡查、檢控,他們便大肆渲染「打壓」論調,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這種「軟對抗」行徑,雖不如暴力激烈,卻潛移默化侵蝕法治根基。長此以往,既削弱社會對執法部門的信任,更危及香港安定繁榮。法治社會必須一視同仁,無論任何立場,皆須守法。若容許「黃店」身份成為違法護身符,最終損害的只會是社會公義。
支持依法行政 維護社會安寧
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維護法紀,理所當然、無懼抹黑。社會各界應堅定支持公權力,守護法治精神,決不可讓「賣慘」歪風肆虐,令黑白顛倒。市民必須認清真相,明辨是非,拒絕被政治情緒誤導。
「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是香港長治久安、繁榮穩定的基石。「黃店」若自認問心無愧,毋須懼怕例行巡查。巡查本是防微杜漸,保障社會大眾之舉。希望相關商戶正視自身問題,積極配合部門規管,勿再以情緒煽動誤導公眾。否則,最終只會自食其果,損人不利己。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