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民連解散—咎由自取的結局】

筆者:眾院長

· KOL 精選
broken image

今日(6月29日)香港泛民主派政黨社會民主連線(簡稱「社民連」)正式宣佈解散。據報導。這個成立19年,以「抗爭」聞名的政治組織即將走入歷史,不禁讓人反思:這是偶然,還是必然的結局?

社民連主席陳寶瑩早前面對傳媒查詢宣佈解散事宜時,僅淡淡表示「多謝各位關心社民連是否解散,暫不作任何回應」。這種避重就輕的態度,與過往社民連一貫譁眾取寵,囂張狂奔的政治風格成極大對比。於今日宣佈解散的記者會上,陳寶瑩仍「跌落地揦番拃沙」稱「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考慮過各方因素,特別係對成員及同行者的影響,唯有沉痛宣布解散。」社民連根本再無立足地,有否政治壓力,解散都是必然發生。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民連等政黨視挑戰中央和特區政府權威為宗旨,「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不會有政治前途」。這句話揭示了社民連存在的根本問題:它從未真正成為促進香港民主和人民福祉的建設力量,而是一個以破壞和對抗為主要手段的政治團體。

回顧社民連過往行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其成員在立法會的「表演」。2008年,創黨主席黃毓民向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投擲香蕉,創下立法會有史以來首宗議會暴力事件。梁國雄(長毛)、陳偉業等人更是以擲玻璃杯、搶文件等行為「聞名」,成員古思堯抬棺材亦見怪不怪

這些所謂的「議會抗爭」,實質上是刻意設計的政治表演,目的不是為民發聲,而是吸引媒體關注、刷存在感。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但破壞議會莊嚴,更浪費寶貴的公共資源,耽誤了許多有利於民生的議案審議。

社民連議員以「拉布」為己任,曾多次在立法會提出數百項修正案,拖延會議進行。2012年11月,梁國雄提出過百項修訂,試圖阻止長者生活津貼計劃通過;2013年4月,社民連又與人民力量聯合提出764項修正案,以「全民退休保障」為名行拖延之實。這些行為究竟是為民請命,還是純粹為了表現自己的「抗爭姿態」?

「議會抗爭」、「街頭抗爭」、「司法抗爭」是社民連自詡的三條戰線,然而在這些華麗口號背後,是一連串的違法行為。根據公開資料,自2011年至今,社民連成員多次於示威及遊行後被警方控告,罪名包括非法集結、公眾地方內擾亂秩序行為、刑事毀壞等。

2016年,梁國雄因宣誓不符要求被法庭裁定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更為嚴重的是,梁國雄和岑子杰因參與「35+初選」,被控《港區國安法》下的「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法庭認定這不是正常的民主活動,而是有計劃地試圖癱瘓特區政府,屬於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梁國雄最終被判監6年9個月,岑子杰則被判4年3個月。

社民連主席陳寶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壓力之下,我們盡可能守住一些最基本的線」,「因為你不守、你自己放棄,那真的沒有人可憐。」但問題是,社民連守住的究竟是什麼「線」?是堅持為香港市民謀福利的「線」,還是堅持與中央和特區政府對抗的「線」?

當其他民主派政黨早已認清形勢,轉型或解散之際,社民連一行四人還在五一勞動節,拉著貼有「五一勞動節,工人大團結;經濟內外交困,捍衞勞工權益」的破爛橫額到政總請願,這種「堅持」是否已經變成了一種自欺欺人?這種「堅持」又帶給香港市民什麼實質性的正面改變?

正如有政治評論員所言:「社民連不是被迫解散,而是自己走進了死胡同。」在國家安全底線越來越清晰的情況下,一個以挑戰權威為主要訴求的政黨,其政治空間必然會越來越小。

社民連的解散,是香港政治版圖重構的必然結果。正如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所說,解散是社民連自行決定的,其解散與否不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事實上,隨著《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實施,香港已經進入新的政治格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經濟發展重回正軌。

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那些以挑戰中央權威為目標的政治組織自然無法生存。社民連的解散不是政治迫害的結果,而是其長期錯誤政治路線的必然終局。這也為所有政治團體提供了一個深刻教訓: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尊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任何政治活動的底線,違背這一底線者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社民連的覆滅,不過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