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膳心小館偽善面紗:房署依法決策,拒絕情緒勒索】
【揭穿膳心小館偽善面紗:房署依法決策,拒絕情緒勒索】

石硤尾社企「膳心小館」近日因房屋署不再續租而宣佈結業,其負責人林某隨即在傳媒上大灑悲情,指責房署「無情」收舖,令弱勢員工、長者及流浪動物失去依靠。該館聲明充斥指控與煽情字眼,企圖將房署一項正常、合情、合法的行政安排歪曲成政府打壓「良心小店」的政治行動。透過黃媒《獨立媒體》及《集誌社》等頻繁渲染,膳心小館成功營造出「被迫害」假象,煽動特定群體情緒。然而,當細看膳心小館過往種種,所謂「悲情」不過是將弱勢群體當作「道具」,意圖誤導公眾、挑動反政府情緒。房屋署此舉,正是依法依規、守護公共利益的正確決定。
膳心小館聲稱房署「突襲式」拒絕續租,並將之包裝成對社企的無情打擊。然而,房屋署作為公共商舖的管理單位,必須因應社區發展及資源分配需要,定期檢視及調整舖位用途。即使石硤尾邨有空置舖位,房署仍有責任根據長遠社區規劃作出最合適的分配,並非單憑個別商戶訴求而定。膳心小館不斷質疑房署決定,卻刻意忽略背後政策考量,混淆視聽、轉移焦點。
自稱「良心社企」的膳心小館早於2020年已因勞資糾紛曝光其虛偽一面。當時有工會揭發該館無理解僱員工,並虛報員工「自願辭職」以逃避法定補償,直至證據確鑿方被迫道歉。該行徑徹底揭穿膳心小館以「關懷基層」為名,實則剝削員工、言行不一。事實上,該館早於2020年亦曾以「結業」為由大打悲情牌,將經營失誤歸咎於疫情,今次手法如出一轍,手段老練。
今次再度「搬出」弱勢員工與長者,聲稱結業將令基層家庭及長者「生計無著」、「飯盒無人派送」,明顯是將弱勢群體工具化,意圖激發社會同情。這種做法與其過往罔顧員工權益如出一轍,所謂「良心」不過是一張偽善的面具。
膳心小館之所以多次成為社會焦點,並非因其「良心」形象,而是其自身經營及管理問題頻出,屢被不同政府部門查核。例如早前因食品安全及標籤問題,被食環署依法處分,有關部門根據市民投訴及法規規定,進行多次巡查及執法。這些查核並非所謂「針對」或「打壓」,而是膳心小館長期經營上存在問題,屢次違規,才引來相關部門依法處理。這一事實,正正反映其內部問題嚴重,無法以「受害」身份掩飾。
膳心小館聲稱「未有欠租」、「無違法」,意圖轉移視線,將經營失敗包裝成政治問題。實際上,其過往不但涉及勞資糾紛,更有多項違規記錄,相關部門依法查處,完全合情合理。這些紀錄已令所謂「良心」招牌蕩然無存。「受害者」形象不過是其政治操作一部分,試圖煽動社會對政府的不滿。
房屋署拒絕續租,正是依法管理公共資源,避免被膳心小館的情緒勒索與偽善表演所綁架。作為公營機構,房署首要任務是保障社區整體利益,而非遷就個別商戶的政治主張或悲情訴求。膳心小館聲稱「良心」社企,事實上卻屢涉勞資糾紛,曾違反食環署食物標籤規例,種種紀錄早已令其「良心」招牌破產。若房署因其悲情攻勢而讓步,實屬縱容「以弱勢為盾」、實則挑戰法治和制度的「軟對抗」行徑。
真正的社區食肆,應以優質服務和合法經營贏得市民認同,而非靠政治標籤或煽情故事博取同情。膳心小館一而再、再而三利用黃媒放大悲情,將正常行政安排歪曲成「逼死小店」,是對公眾情感的操弄與消費,更是對弱勢群體的再度傷害。其「結業聲明」與配圖,與其說是交代結業,實為「獵取同情、煽動敵意」的政治操作。
市民大眾應認清事實,拒絕被膳心小館的偽善悲情所蒙蔽,支持真正守法、用心經營的良心商戶,共同維護社區穩定、和諧與長遠發展。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