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健步如飛到步履蹣跚:無障礙設施落實無期】

· 本地,港聞
Section image

在馬鞍山富寶花園,那條被居民稱為「長命梯」的101級階梯,曾是整個社區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條依山而建、垂直落差達18米的陡峭樓梯,不僅是連接屋苑與馬鞍山市中心的唯一步行通道,更成為考驗居民體力與耐力的日常障礙。居民需攀爬這陡峭的樓梯才能抵達港鐵站或商場,對於長者及行動不便者而言,每一步都是挑戰,尤其在下雨天,濕滑的石階更成了隱形陷阱,曾發生無數跌傷、扭傷事故。「我每天要來回數次,膝蓋痛得厲害時只能花兩塊錢坐車。」一位居民無奈地說:「真的有人跌到頭破血流送醫」。

富寶花園的困境並非孤例,同屬沙田區的穗禾苑居民同樣飽受300級露天樓梯的煎熬。兩個社區命運的交錯點出現在2009年,當時香港政府推出「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計劃」,將兩個屋苑同時納入,卻因評分機制中「成本效益」的計算方式,始終排在優先名單的末段。然而十六年過去,富寶花園的升降機終於在2025年8月啟用,而穗禾苑的計畫仍遙遙無期。這種「同區不同命」的現象,折射出香港基建政策的深層矛盾。

回溯富寶花園的「電梯抗爭史」,簡直是一部香港基層社區的縮影。早在1991年售樓書中,發展商就白紙黑字承諾興建連接雅典居的天橋,這個未能兌現的承諾成為居民心中長達三十年的刺。「由入伙到現在,前前後後二十多年,足足經歷了五任特首。」前任馬鞍山區議員羅光強感慨道。多年來,區議員聯同居民們嘗試過各種方式表達訴求:寫請願信、邀請立法會議員視察,甚至採取跳海示威等激烈手段。 羅光強:「當時所有屋苑住戶要百分百同意才能興建,我們連跳海請願都用上了。」2022年,轉機終於出現,路政署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加速工程,短短兩年內就完成了這項耗資1.4億港元的工程。

升降機的啟用徹底改變了居民的生活,因為距離入伙已經是30年前的事,居民已經從當年的年輕人變成60、70歲的長者,行動力都慢慢越來越差。富寶花園好像這一代甚至上一代人已經走了很多,所以對於升降機的需求都是越來越大的。加上在長命梯附近有一所馬鞍山家庭醫學中心以及母嬰健康院,有很多老友記、年輕家庭經常都要過來這裡看醫生,升降機的興建方便他們出入去看醫生,其次乘車亦更加方便,因為升降機一下來就是巴士站。

然而,僅數公里外的穗禾苑仍在苦苦等待。這一座1980年落成的屋苑同樣在2009年被納入上坡電梯計劃,但進度遠比富寶花園緩慢,居民每天要面對300級無遮無攔的露天樓梯。儘管2019年完成了研究,2023年提交了設計方案,但涉及私人土地收回的問題,動工日期仍遙遙無期。政府最終以工程規模較大為由暫緩計劃。但是為什麼新發展區譬如安泰邨可以優先獲得無障礙設施呢?而老舊的社區就被忽視,這種同區不同命的現象,暴露了香港基建政策的深層矛盾。

「穗禾苑由1980年落成到現在其實都很多的長者需要扶手電梯,因為他們由可行走到現在可能已經是用拐杖,甚至乎都已經坐輪椅。」沙田區議員鄧肇峰說。穗禾苑的困境尤其凸顯制度僵化的問題,其實在技術層面已無太大障礙,2023年設計的方案包括連接足球場的升降機和五條雙向扶手電梯,但因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協調和土地用途變更,動工日子至今亦未有眉目。面對居民的急切需求,鄧肇峰建議採取「分階段實施」策略,先在現有樓梯加裝防滑措,同時施興建部分設施緩解燃眉之急。

政府的評分機制過於著重成本效益,而忽視了居民的實際需求和生活質素。以富寶花園為例,如果不是居民持續爭取和社會關注,或者至今仍未能實現。其次政府處理舊區無障礙設施的時候,往往陷於資源有限的論述,但是觀察新發展區的基建進度,更像是優先次序的問題。當局傾向在規劃新區的時候一次性完成無障礙的配套,但卻對舊區採取見步行步的態度,導致改善工程往往需要經過漫長的審批過程。這種新舊社區之間日益擴大的基建差距,不僅違背了社會的公平,更與香港建設移居城市的願景背道而馳。

隨著人口老化加劇,政府必須重新審視無障礙設施的優先次序,建立更合理的評估機制,並為舊區提供更多元化的改善方案。否則無障礙的承諾只會成為某些社區永遠等不到的奢望。富寶花園的升降機啟用後,居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長者們終於可以方便出行,去看醫生、乘車都更加便利。這也讓人更加期待穗禾苑及其他舊區的無障礙設施能夠盡快落實,讓所有居民都能享受應有的便利與尊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