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港分子失獎哭喪 純粹政治操作鬧劇】

· KOL 精選
Section image

2025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塵埃落定,由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馬查多奪得。香港反中亂港分子鄒幸彤僅獲提名,心裡當然不是味兒。但此人卻眼見機不可失,仍透過所謂「失獎感言」發表言論,企圖借機炒作,繼續抹黑中國。這場鬧劇不但暴露出西方政治操控的本質,更令人質疑諾貝爾和平獎的真正價值。

亂港行為不容忘記
鄒幸彤曾是已解散的「支聯會」副主席,長期參與煽動性活動,公然挑戰《香港國安法》,包括多次組織未經批准的集會。她曾因在2020年及2021年多次煽動及參與非法集會,被法院裁定罪成,判監服刑。此外,她目前仍因另一宗涉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案件而被還押候審,該案件將於下月開審。鄒幸彤不但在法律上屢屢違規,更在輿論上刻意製造對抗情緒,鼓吹所謂「抗爭精神」,煽動社會撕裂。她多次拒絕認罪、拒絕配合調查,並以「良心犯」自居,試圖將違法行為包裝成道德抗爭,誤導國際視聽。筆者認為在香港社會努力回復穩定、法治重建的過程中,鄒幸彤的言行不但無助於社會和解,更加深市民對暴力與對抗的恐懼。她的行為早已超越言論自由的界限,構成實質危害社會秩序的行動。

被羈押者竟獲和平獎提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鄒幸彤竟然能夠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一名因違反法律而被羈押的亂港分子,何德何能與真正推動和平的人物並列?她的所作所為與「和平」二字根本毫無關聯,反而是挑動對立、煽動仇恨的代表。提名她的人士,是否真正理解「和平」的意義?還是純粹基於政治立場,將提名變成一種對中國的象徵性挑釁?這種提名不但貶低了和平獎的價值,更令全球真正為和平付出努力的人感到不公。

和平獎是否仍代表和平?
近年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與得獎人選屢屢引發爭議。從政治人物到反政府分子,不少獲獎者的背景都與「和平」無直接關係。今次鄒幸彤獲提名,更進一步暴露出和平獎早已淪為西方政治工具。
鄒幸彤曾多次組織未經批准的集會,拒絕遵守法庭命令,並在公開場合鼓吹對抗情緒,挑戰法治底線。她的言行不但未有促進社會和解,反而加劇撕裂,令市民陷入不安與對立。這些行為與「和平」背道而馳,卻被包裝成「良心抗爭」,令人錯愕。筆者不禁質疑,若一個因違法被判刑的人都可以被視為「和平象徵」,那麼和平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是否只要反對某個政府、只要能夠製造輿論,就可以被塑造成道德高地?這種操作不但失去道德基礎,更令獎項本身失去公信力。

失獎感言成自我陶醉
鄒幸彤在失落獎項後仍發表感言,聲稱「光仍是會發熱發亮」、「笑住煲底見」,語氣充滿自我感動與政治暗示。她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孤獨堅持的象徵,彷彿全世界都在關注她的命運。然而,筆者認為她所謂的「感言」更像是一場自我陶醉的表演,試圖用文青式語言掩蓋其違法本質,同時暴露出她對現實的逃避與對法律的漠視。

提名不等於被國際關心
鄒幸彤似乎認為獲得提名就代表有人關心她、支持她。但事實上,她只是被西方政界利用的棋子。她的提名不過是某些勢力用來抹黑中國、干預香港事務的手段之一。她的個人命運,對這些操控者而言毫無意義,真正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她的形象製造輿論壓力。這種被利用的角色,並非光榮,而是悲哀。她以為自己是「良心的象徵」,實際上只是被包裝成工具,為外部勢力服務。當政治風向改變,她的價值亦會被迅速遺忘。

監獄內的感言如何流出?
最後,值得關注的是,鄒幸彤目前仍在服刑,卻能夠發表完整的失獎感言。這不禁令人質疑,究竟是誰協助她撰寫、發布這段文字?是否有人刻意配合,將監獄內的訊息轉化為政治宣傳?若有外部人士協助發布,是否涉及違規的勾結?是否有組織刻意配合炒作?這些問題值得深入調查。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是否與反中亂港勢力有聯繫,是否正在進行跨境政治操作?在維護法治的前提下,筆者認為確實有實際需要去查明真相,以防止監獄成為政治宣傳的渠道。

鄒幸彤失落和平獎,絕不令人意外。真正令人關注的,是她如何被包裝、被利用,成為一場政治操作的工具。和平獎不應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更不應為違法者提供光環。香港社會需要的是穩定與法治,而非被外部勢力操控的虛假象徵。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