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業界只顧利益 盲目反對網約車】

· KOL 精選
broken image

在香港這個國際城市,的士業界近年的表現令人嘆息。面對「網約車」的興起,的士業界不僅無視自身服務上的問題,還試圖以各種手段阻撓「網約車」的合法化,更荒謬的是,竟然擬發起眾籌,籌集巨款以告政府。這場鬧劇,充分暴露了的士業界只顧自己利益、固步自封的本質,也讓人看清其反對「網約車」背後的真實動機。

的士業界的抗議行動層出不窮,從請願到威脅罷駛,如今更計劃發起眾籌,目標籌集1000萬港元,以向政府提起訴訟,要求嚴厲打擊「網約車平台」,假如真的發起眾籌,車主很大可能會將費用轉嫁至租車費用,逼使各的士業界成員參與。

不僅如此,據的士業界人士向筆者透露,有自稱為「反對白牌車大聯盟」的團體,曾向媒體及的士業界發信,表示將於5月23日早上前往政府總部遞交請願信,內容涉及要求中央協助禁制滴滴及高德等平台的網約白牌車營運。筆者認為,此舉不僅無助於為業界爭取民心,反而可能引起更多反感。

有的士業界發言人向報章直言,網約車的崛起導致的士牌價下跌,讓他們「非常痛苦」,但這種「痛苦」的本質是來自其投資工具,即的士牌價的縮水。香港的士牌照長期被視為「穩賺不賠」的投資工具,最高峰時每個牌照價值可達七百萬港元,如今已跌至約二百萬。網約車的興起動搖了這一利益格局,的士業界便將矛頭指向「網約車」,試圖透過各種手段維持壟斷地位,完全將市民利益置於腦後。

的士業界服務問題由來已久,市民怨聲載道卻多年無解。從拒載、濫收車資到態度惡劣,這些問題在香港隨處可見,甚至成為市民對的士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網約車以透明收費、即時評分與便捷的電子支付,讓市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與尊重。當「網約車」用更好的服務贏得了市民的青睞,的士業界卻只會將責任推給競爭對手,而非自身。

更諷刺的是,的士業界反對網約車的理由竟然是「非法經營」。但事實上,市民選擇網約車,是對傳統的士服務長期失望的一種反應,與其將資金與精力投入無休止的抗議與訴訟中,不如將這些資源用於提升服務,這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內地的「網約車」發展,相比香港早已走在前列,其透明化、規範化的運作模式值得香港借鑑,例如:內地的「滴滴出行」等平台,不僅在價格、服務上遠超傳統的士,還在乘客安全保障方面設有完善的機制,如行程追蹤、一鍵報警等功能,大大提升乘客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此外,內地政府也對「網約車」進行了有效的監管,推出清晰的規範與營運制度,例如:司機需要考取相關牌照,車輛需符合特定標準等,這種「良性競爭」的模式互補不足,讓「網約車」與傳統的士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最終受益者當然是廣大市民、的士和網約車,形成「三贏」局面。

反觀香港的士業界若繼續固步自封,只會將自己推向更大的困境。時代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網約車」的發展是全球交通行業的大勢所趨,香港作為國際都市,更應該擁抱變革,而非不進則退。

與其用抗議與訴訟來阻撓「網約車」,的士業界應該積極提升服務質素,例如引入電子支付系統、改善司機態度、更新車輛設備等,讓市民重新信任與選擇的士。只有擺脫對既得利益的執念,真正從乘客需求出發,香港的士業界才能在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後,的士業界的抗議與請願,表面上是為了「公平競爭」,實則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壟斷利益。然而,市民的選擇早已說明一切:真正能贏得市場的,不是依靠特權壟斷的既得利益者,而是能提供優質服務的行業參與者。香港的士業界,是時候放低傲慢,攜手與網約車提升整體服務質素。唯有如此,香港的出行環境才能真正進步,讓乘客體驗更安全、更快捷、更舒適的旅程。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