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脅迫工具法案》:虛張聲勢之下的全球貿易困局】
【歐盟《反脅迫工具法案》:虛張聲勢之下的全球貿易困局】

中國稀土管制與安世半導體事件,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歐盟在戰略自主與現實利益間的搖擺,更揭示了美國長臂管轄對全球商業秩序的深遠衝擊。“如果無法找到解決北京計畫對關鍵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的方案,應考慮使用歐盟最有力的貿易工具《反脅迫工具法案》。”在近期的一次歐盟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稀土管制措施發出如此表態。
然而,在這強硬姿態的背後,卻是歐盟貿易委員緊急致電中國商務部部長,語氣客氣地請求加快歐洲企業稀土審批,並表示願意協調中荷半導體爭端。穿透規則:美國長臂管轄如何引發連鎖反應。荷蘭對安世半導體的強行接管,表面上看是荷蘭政府的單邊行動,實則暴露了美國“穿透規則”對全球商業秩序的深度干預。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在例行發佈會上明確指出:“荷美雙方曾就‘穿透規則’進行過溝通協調,美向荷提出更換安世半導體中方首席執行官及‘調整治理結構’等要求。”美國憑藉其“長臂管轄”傳統,將國內法律效力延伸至境外實體。此次使用的“穿透規則”更是將這種域外管轄推向新高度。該規則事實上將數千家中國企業延伸列入“實體清單”,迫使第三國在與這些中企合作時面臨美國制裁風險。這種壓力的實質是美國利用法律工具實現地緣政治目標,使各國在涉及中資企業的商業決策中不得不“選邊站隊”。
法律武器:ACI法案的來龍去脈與現實困境
歐盟《反脅迫工具法案》本質上是一部旨在應對外部經濟壓力的防禦性工具,卻在誕生之初就面臨著被政治化的風險。該法案允許歐盟在遭遇“經濟脅迫”時實施包括限制貿易和服務、削減智慧財產權保護、限制外國直接投資和公共採購准入等反制措施。從法律設計上看,ACI的啟動程式複雜且耗時。歐盟委員會有至多4個月調查可能的脅迫案例,若認定構成脅迫,還需提交歐盟成員國確認。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年時間,這種設計體現了法案“威懾而非報復”的核心目的。然而,歐盟在指責中國實施“經濟脅迫”的同時,卻對荷蘭政府強奪安世半導體控制權的行為視而不見。2025年9月30日,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接管了這家中國控股的半導體公司的控制權。作為回應,中國政府採取了必要的反制措施,禁止Nexperia中國公司及分包商出口在中國生產的特定成品零部件和子元件。
稀土博弈:全球供應鏈命脈與權力重構
中國商務部於2025年10月9日發佈公告,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要求海外出口商若使用來自中國的某些稀土元素,即使含量極少,也必須獲得出口許可證。這一措施直接影響了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稀土材料被廣泛應用於高科技產品,從消費電子到戰鬥機,均不可或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企業正準備應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所帶來的供應中斷。荷蘭光刻巨頭阿斯麥(ASML)公司的情況尤為引人關注。中國的限制可能使阿斯麥的出貨延遲數周,因為晶片製造設備中包含極其精確的雷射器、磁體以及其他採用稀土元素的部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公開表示,“如果你考慮到我們90%以上的稀土磁鐵都來自中國進口,你就會意識到歐洲及其最具戰略意義的工業部門所面臨的風險。”
雙輸困境:安世半導體事件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安世半導體事件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直接的就是歐洲汽車產業面臨的生產危機。安世半導體的車規晶片占了歐洲主要車企用量的40%,不少車企早已支付定金,現在不僅面臨生產線停擺,還要向安世半導體索賠。德國大眾汽車工廠因晶片供應波動被迫縮短工時,這正是供應鏈政治化反噬產業穩定的縮影。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隨即警告,若Nexperia晶片供應中斷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可能在短期內導致“相當大的生產限制”,甚至引發生產停止。更深層次的衝擊則指向了歐洲的營商信譽。荷蘭啟用其《商品供應法》條款強行接管中資安世半導體公司,嚴重違背西方標榜的契約精神和市場原則。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荷蘭作為投資目的地的聲譽,更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正常的商業活動可能因政治干預而隨時中斷。
全球考驗:中資企業出海的新常態與應對之道
安世半導體事件標誌著中資企業全球化進程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政治風險和法律挑戰。對中國企業而言,這一事件凸顯了在全球化佈局中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和不可或缺性的迫切需求。根據“2025中國跨國公司100大及跨國指數”資料,中國跨國公司100大的平均跨國指數為15.56%,雖較上年有所增長,但仍低於世界跨國公司100大的52.52%。這表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應對策略上,中國企業需從簡單的“走出去”向“走進去”轉變,通過技術輸出和當地語系化運營,深度融入當地經濟生態。同時,還需建立全面的風險防控體系,包括供應鏈彈性、可持續發展、當地語系化運營等領域。從更廣闊的視角看,美國濫用“長臂管轄”已引發國際社會普遍不滿。早在1996年,歐盟就通過了《阻斷法案》,以立法的形式阻斷美國“長臂管轄”措施在歐盟境內的效果。如今,隨著中國也開始在某些領域主張域外適用,如“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出口控制法規等,全球企業正面臨在兩個巨大市場間做選擇的難題。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在柏林全球對話會議上強硬威脅,歐方“正致力於與中方共同尋求解決方案”,但“如果有需要,我們已經準備好使用我們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但當她這樣說時,歐盟內部的消息卻是另一番景象——成員國在“去風險”尺度、產業補貼分配等問題上立場嚴重對立。歐盟若想真正維護安全,需回歸多邊主義與合作的初心,精准限定安全邊界,避免非理性擴大。而對於美國“穿透規則”帶來的長遠影響,全球商業體系正面臨嚴峻考驗:是任由法律工具政治化撕裂全球經濟,還是共同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秩序?答案關乎每個人的未來。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