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與健康:香港基層醫療的挑戰與展望 】

廖俊賢 (香港中文大學社區健康系學生)

· KOL 精選
broken image

古語有云:“上醫治未病”,這句話提醒我們預防重於治療,更點出健康體系應及早介入以維護社會和諧。香港作為一個多元社會,正面臨人口高齡化和慢性病盛行的雙重挑戰。根據衞生署《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本港15至84歲居民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的盛行率從2010年起已持續攀升,2022年的數據顯示,這些疾病的盛行率較十年前增加了近20%。這種趨勢不僅與全球健康趨勢一致(如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慢性病負擔持續加重),也與香港的都市化、生活方式轉變有關,例如快節奏工作和高熱量飲食的普及。與此同時,佔全港人口近十分之一的少數族裔,由於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及移民背景等複雜因素,成為慢性病和精神健康服務的薄弱環節。這不僅加劇了健康不平等,還可能導致長期經濟和社會成本的上升,例如增加醫療開支和減低勞動生產力。

慢性病發病風險高於華人

在深入探討少數族裔的慢性病挑戰時,我們發現問題遠比表面更嚴重。多項本地研究顯示,少數族裔的慢性病發病風險明顯高於華人,這與他們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習慣密切相關。香港中文大學的「賽馬會共建健康家庭計劃」不僅發現超過七成受訪少數族裔存在肥胖問題,還進一步分析了原因:許多人因工作密集(如建築或服務業的勞動密集型職業)而缺乏運動機會,且傳統飲食習慣(如巴基斯坦或印度菜餚中的重油重鹽)加劇了風險。

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的巴基斯坦裔社區健康主任Maria 分享了她童年的經歷:目睹親戚因嚴重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和心血管問題而生活質素下降,卻由於資訊不足和經濟壓力,無法及時求醫。這反映了結構性問題——工時緊張、收入有限,加上缺乏針對性健康教育,使許多南亞裔家庭難以負擔保險費用或參與健康講座,從而導致疾病在早期階段即惡化。如果不加以解決,這可能會演變為跨代問題,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發育和教育機會。

精神健康支援不足

精神健康方面,少數族裔的需求同樣被嚴重忽略,這不僅是個人層面的困擾,更是社會凝聚力的隱憂。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的陳映彤項目經理指出,語言隔閡(如缺乏非華語心理諮詢服務)和文化禁忌(如「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加劇了問題,許多女性因擔心家族恥辱而隱忍情緒障礙或家庭暴力,無法及時求助。繁重的工作生活壓力進一步惡化了情況,例如南亞裔移民常面臨歧視和孤立,導致焦慮和抑鬱盛行率高達華人的1.5倍。現有服務主要以華語和英語為主,缺乏多語種(如烏爾都語或泰米爾語)的配套,阻礙了信任建立,可能加深心理健康危機的長期影響。

政府的努力

2022年底,政府推出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並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將少數族裔列為重點服務對象。這一舉措不僅包括翻譯計劃詳情成烏爾都語、尼泊爾語等多種語言,還強調跨部門合作,例如與醫院管理局和社會福利署聯動,提供轉介服務和補貼。

然而,實施過程中仍面臨挑戰,如資源分配不均和公私營合作效率,這些需透過持續監測和調整來優化。要真正縮小健康服務的落差,並深化基層醫療的成效,需從多方面加強配套,並考慮長遠影響。首先,在健康教育中融入多媒體元素,如以族裔母語呈現的小冊子、短片和社交媒體內容,並擴展到學校和社區活動中,以提升參與率。其次,擴大聘用少數族裔前線人員和義工,讓他們作為文化橋樑,推動社區內的自發健康宣導,例如透過工作坊分享成功案例。其次,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全面的跨文化溝通培訓,包括宗教習俗和心理健康議題,確保診療環境更具包容性,從而提升病人依從性。第三,與非政府組織及少數族裔協會緊密合作,共同設立多語言心理輔導服務站,並在宗教場所或社區中心定期舉辦心靈關懷活動,同時整合數據追蹤系統以評估成效。

政策制定者、醫療專業人士和社區領袖的合作是關鍵,通過融合語言翻譯、文化適配和多元參與,不僅能讓少數族裔平等享有健康權利,還能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注入活力。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