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業界與其請願不如自省】
【的士業界與其請願不如自省】

的士業界再度發動請願行動,高呼打擊非法白牌車的場景,恍如一場輪迴上演的舊戲碼。當業界代表將營業額下跌歸咎於網約車競爭時,卻始終不願直面一個根本問題:市民選擇用手機預約車輛而非揚手召車,並非出於對科技的情有獨鍾,而是對的士服務的長期失望。
智慧出行聯合商會主席周國強聯同的士業界代表,繼5月9日到西九龍政府合署請願促請政府嚴打非法白牌車後,周國強今日再宣布「行動升級」,明日上午10時30分會在政府總部發起請願行動,更預計將有約50名的士車主參與,並向政府遞交請願信。
周國強揚言在請願中會呼籲政府立即採取三項行動,包括:立即修訂法例,堵塞法律漏洞,嚴厲打擊非法白牌車;加強執法力度,針對提供白牌車服務的平台及營運者;保障的士業界權益,維護本港交通運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筆者認為牌照制度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團,多年來依靠壟斷地位坐享其成,卻從未將豐厚利潤轉化為服務升級。車廂陳舊、司機拒載、收費不透明等問題,早已成為市民對的士服務的印象。當網約車以電子支付、行程追蹤等可重塑出行體驗時,的士業界仍固守著上世紀的營運模式,這種故步自封的態度,才是顧客逐漸流失的真正原因。
筆者理解業界要求政府加強執法固然有其道理,但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完全歸咎於「打壓競爭對手」,無異於緣木求魚。加上,頻繁的示威及威脅罷駛的行動亦會消耗市民的同情,當的士業界的工業行動對社會造成影響,例如導致長者就醫延誤、旅客滯留機場、打工仔上班遲到時,公眾對行業的不滿只會與日俱增。
的士業界真正需要的不是政府的保護傘,而是一場從內而外的革新。與其要求政府「堵塞法律漏洞」,不如主動擁抱轉型,建立根據規模的叫車平台,打破街邊等客的傳統,引入電子支付終結找續糾紛,更新環保車輛提升乘坐體驗。這些改革無需顛覆性技術,只需業界放下既得利益者的傲慢,將乘客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士自然能重獲市民青睞。
香港的街道不該成為零和博弈的戰場。的士與網約車的共存之道,不在於此消彼長的對抗,而在於服務品質的良性競爭。與其耗費精力在政府總部前高喊口號,不如將請願行動轉變為行業改革的誓師大會。畢竟,能讓市民心甘情願支付車資的,從來都不是法例的庇護,而是車門打開瞬間那份令人安心的服務溫度。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