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的請願
利字當頭的請願

2025年5月16日,三位的士業界代表——「小車主捍衛權益關注組」林智聰、順安車行老闆周國強及創紀車行的譚文忠,聯同約40名從業者在金鐘政府總部發起請願行動並遞交請願信,要求政府嚴打網約車平台,聲稱此舉是為了「捍衛行業的生存空間」。然而,細看其背景與言論,卻不難發現,這場行動更像是一場既得利益的「保衛戰」,而非真正為業界革新出力的舉措。
表面為行業發聲,實則護持牌價利益
順安車行老闆周國強曾在訪問中批評政府縱容網約車平台擴張,導致的士牌價持續下跌,並直言自己「非常痛苦、好痛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周國強同時亦是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據報其名下擁有近200個的士牌照。此一事實難免令人質疑其請願動機——他究竟是在為整個的士行業尋求出路,還是在為個人的資產保值尋找庇護?
多年來,的士牌在香港被視為投資工具,高峰期每個牌價值可達數百萬港元。在此制度下,擁有大量牌照的車行與投資者可透過出租車輛獲取穩定收益。如今,網約車的崛起動搖了這種「穩賺不賠」的模式,對持牌大戶來說,自然是一種難以接受的衝擊。
市民選擇網約車,是對傳統的士的無聲控訴
網約車之所以在香港迅速發展,正因其服務模式更貼近乘客需求。有報道指出,過去十年間已有約400萬人曾使用過不同網約車平台,顯示市民對此類點對點交通服務需求殷切。
相較之下,傳統的士服務長年為人詬病,拒載、兜路、濫收車資、服務態度惡劣等問題屢見不鮮,乘客往往投訴無門。反觀網約車平台,不僅收費透明,還設有乘客評分與即時回應機制,令市民在使用過程中更感安心。尤其在深夜、惡劣天氣或偏遠地區,網約車更能補足的士無法觸及的服務空隙。
從這個角度來看,市民選擇網約車,其實是一張張對傳統的士所投出的無聲「不信任票」。
政府應推動良性競爭,而非維護壟斷利益
的士業界在請願中提出要求政府嚴打網約車,聲稱要「恢復公義」,但這實質上是一種透過行政手段排除競爭對手、維繫既有壟斷格局的行為。目前香港僅有約1,500個出租汽車許可證,遠遠無法滿足市民對靈活出行的龐大需求。
政府若能適度調整政策,增加相關許可證數量,並借鑑新加坡及中國內地等地的監管經驗,為網約車設立清晰的規管制度,不僅可保障乘客安全與服務質素,亦能為司機提供合法營運的空間。
此外,網約車對社會的貢獻不僅止於乘客層面,也為司機提供了靈活的收入模式。許多司機選擇在下班後、週末或空閒時段接單,甚至有全職家長在孩子上學期間賺取額外收入。這種共享經濟模式,為不少市民提供了經濟上的安全網。
市民的選擇才是改革的風向標
回顧整場請願,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為了改善服務、提升行業形象,還是為了守住那些已漸失投資價值的「紙牌」?當制度被用來保護既得利益,而非服務公眾時,改革便成為一種責任。
作為國際城市,香港的點對點交通服務不應淪為少數人的資產工具,而應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可靠、靈活且安全的出行選擇。政府應以市民福祉為依歸,加快規劃網約車合法化與規管制度,讓的士與網約車在公平環境下競爭,攜手提升整體服務質素。
否則,即使請願再多、控訴再頻,也無法阻擋市民用「腳」所作出的選擇。真正值得被保護的,不是一紙牌照的投資價值,而是廣大市民的出行權利與生活品質。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