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收緊永久居留門檻:自由社會的倒退?】
【英國收緊永久居留門檻:自由社會的倒退?】

2025年9月29日,英國內政大臣馬曼婷(Shabana Mahmood)公布一項備受爭議的新政策草擬,計劃全面改革「無限期居留」(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 ILR)制度。根據新方案,申請人不但需在英國居住至少十年(由現行五年倍增),更須符合一系列嚴格條件,包括持續就業、繳納一定比例的國民保險費、不領取任何福利金、具備高水平英語能力、無犯罪紀錄,以及能夠證明自己對英國社會的「價值」,例如參與社區工作或志願服務。
此舉被英國政府形容為「提升制度誠信、確保移民真正融入社會」,但在筆者眼中,這項所謂的改革不但加重移民負擔,更暴露出制度上的不公平與政治操控筆者。再者,以BNO資格居留在英國的香港人日後將何去何從,新政策中亦未有闡明,絕非無後顧之憂。此政策極度模糊,更似是急迫的政治姿態多於思考周詳的社會政策,筆者將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一下。
不公平制度:懲罰低收入與弱勢群體
新政策其中一項核心要求,是申請人必須有穩定工作並繳納一定比例的國民保險費,同時不得領取任何形式的福利金。表面上,這似乎是鼓勵移民自力更生,但實際上卻變相懲罰了低收入人士、兼職工人、照顧家庭而暫停工作的人士,甚至包括初到英國、仍在適應環境的新來者。
根據英國媒體報道,未來15年內有超過80萬名潛在ILR申請者,其中絕大部分收入低於英國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數以十萬計真心想融入英國社會、努力生活的移民,將因收入不足而被排除在永久居留資格之外。ILR制度本應是對長期居住者的保障,而非設立門檻令弱勢群體望門興嘆。
價值判斷模糊:誰來定義「對社會有貢獻」?
馬曼婷強調,申請人須「證明自己對英國社會的價值」,例如參與社區工作、志願服務或慈善活動。但問題是,何謂「有價值」?是否只有高薪職業才算貢獻?是否照顧家庭、從事基層工作就不被視為有意義?
這種模糊的價值判斷,容易變成主觀審批,甚至政治操控。一旦由官員或制度決定誰值得留下、誰不值得,就可能衍生歧視與偏見。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價值審查」可能會因政黨更替而標準不一,令申請人陷入不確定與焦慮之中。移民政策應該有清晰、公平、可量化的標準,而非依賴抽象概念作為篩選工具。否則,制度將失去公信力,亦無法真正反映社會多元與包容的精神。
政治操弄:為迎合民粹而犧牲人道原則
今次政策被視為工黨政府回應改革黨(Reform UK)聲勢上升而作出的政治部署。改革黨主張全面收緊移民政策,甚至提出取消ILR制度。馬曼婷此舉,雖然未至於極端,但明顯是向民粹主義靠攏,試圖以「強硬」形象爭取選票。
然而,移民政策不應淪為政黨角力工具,更不應犧牲人道原則。筆者印象之中,英國表面上一向以包容、多元、尊重人權見稱,但事實上,今次改革卻實實在在的令多年在英生活、工作、貢獻社會的移民面臨不確定性,甚至被驅逐。這種「懲罰式」改革,不但損害英國國際形象,更可能打擊本地社區穩定。
制度改革應以人為本,而非政治算盤
無限期居留制度的改革,理應以提升公平性、促進社會融合為目標,而非設立重重門檻,令真正有心落地生根的人卻步。馬曼婷的新政策雖然包裝為「提升制度誠信」,但實質卻暴露出對弱勢群體的忽視、對價值判斷的模糊,以及對民粹政治的妥協。
英國若真心希望建立一個公平、開放、具包容性的社會,就應該重新審視ILR制度的設計,確保每一位努力生活、貢獻社會的移民,都有機會獲得穩定居留與尊嚴生活的權利。而追求所謂「自由」的「BNOer」,此時此刻,一方面應反省一下,這遍「自由之地」是否值得寄託終身呢,另一方面,這種「今日唔知聽日事」,朝令夕改的國度又是否能讓他們落地生根呢,絕對值得深思。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