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之舉|鑄牢國民認同根基】
【以創新之舉|鑄牢國民認同根基】
本文作者温志倫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政協青年聯會政策研究及培訓委員會副主任及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校聯絡部總監

2025年施政報告將愛國主義教育列為重點政策,並推出「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計劃」及「國民教育重點視學機制」。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化的背景下,這兩項措施尤顯重要。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教育體系天然肩負著培養具備國家觀念新一代的使命。此次推出的相關政策,並非簡單的政治灌輸,而是通過系統化設計與互動化形式,引導學生在法治框架內建立對「一國兩制」的正確認知。這種教育創新既符合《香港國安法》的立法精神,也回應了社會對青年價值觀培養的深切期待。「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在一國的前提下,本年的施政報告在教育範疇能夠抓住機遇,超前佈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廣寛的國際視野制定了一系列創新政策。
同輩互動推動法治教育,擴校友網絡
「學生校園大使計劃」突破傳統單向教學模式,先選拔優秀學生接受憲法、基本法及國安法專題培訓,再參加校內組織模擬法庭、辯論賽等互動活動。這種同輩教育具有顯著的優勢,能夠提升學習成效,因為由學生主導的教育活動,參與者的知識保留率比講座形式高。大使在策劃跨年級活動時,還能同步鍛煉組織協調能力。建議業界定期舉辦全港性基本法案例分析比賽,推動校際間形成良性競爭氛圍,進一步擴大教育成效。值得關注的是,該計劃能自然衍生「校友導師網絡」,畢業大使可回校分享職場中如何運用憲法知識,如在跨境商業糾紛中援引基本法條文的實例,讓法治教育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國情元素滲入各學科,研機制增教師積極性
愛國主義精神要從兒童抓起,要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在評估指標中納入「國家安全意識培養成效」的專業化評核方式具有突破性。課程融合度評估不再局限於獨立國民教育課,而是檢視各學科如何自然滲透國情元素。這一調整有助於推動教學方法優化,如展示如何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開展「重走長征路」等沉浸式學習。為避免評估流於形式,建議局方可參考新加坡「國民教育評估框架」,將視學結果與教師晉升、學校撥款適度掛鈎。相信結合明確激勵機制後,教師設計創意教案的積極性會有所提升。
推三大配套系統,構建國民教育生態圈
要使政策發揮最大效益,需建立三大配套系統。其一,應設立教師專業發展中心,並可考慮設「憲法教育專業課程」,確保每所學校至少有2名教師能通過培訓獲得相關認證資格,夯實教學核心力量。其二,搭建跨世代資源平台,系統整合「改革開放親歷者」口述歷史資料,形成可共享的數據庫,讓國情教育更具溫度與說服力。其三,在校園內開展國際化表達訓練,通過舉辦模擬聯合國香港議題特別會議等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用英語講述「一國兩制」實踐成果的能力,增強國際傳播力。三大系統協同發力,最終助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國民教育生態圈,為政策長期推進提供堅實保障。
築牢「一國」根基,育「一國兩制」繼承者
2025年施政報告的愛國教育政策,標誌著香港國民教育從「形式覆蓋」邁向「質量深耕」階段。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這些措施將幫助香港青年建立兼具國際視野與國家意識的競爭力,真正成為「一國兩制」事業的繼承者。「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相信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厚植家國情懷,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裏。不論學生身在何處,都要始終把祖國和香港放在心裏。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