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容忘卻 中德日戰後反思的對比 以史為鑑造就今日的分水嶺】
【歷史不容忘卻 中德日戰後反思的對比 以史為鑑造就今日的分水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80年後的今天 ,日本在經濟上仍未擺脫90年代後迷失的30年,外交上亦舉步維艱,受美國方方面面的箝制。 反觀中國,民族自信,自主自強,堅定不移承擔大國責任,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箇中原因,發人深省。
首先,透過民族覺醒而重構國家,是改變新中國命運的轉折點。抗日戰爭促成了中華民族大團結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通過持久戰共同抗日,中國最終贏取勝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簽署《日本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9月3日,中國宣布全國慶祝抗戰勝利,並將該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2014年2月27日, 中國通過立法正式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並成為全國性的紀念日, 同時並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成為中華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確認其歷史真實性,向國際社會傳遞以史為鑑的立場。
歷史不容竄改,和平必須捍衛。中國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不僅是對先烈犧牲的緬懷,更是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現代啟示。中國人透過立法悼念遇難同胞,體現民族尊嚴,防止日本否認淡化侵略罪行,讓世界了解日軍暴行,呼籲世界和平。 一方面讓中國年輕一代了解中國民族過往的苦難,增強愛國意識,另一方面宣揚反戰,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是中國人成功之處。
日本卻不肯面對戰敗現實, 政客多番否認或淡化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並對侵略中國的罪行採取曖昧的態度而迴避歷史,例如將「侵略」改為「進出」。部分政治人物更堅持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引發中國強烈抗議。
反觀德國拿出勇氣,徹底直觀歷史教訓。戰敗後德國主動推動推動“去納粹化”,透過徹底反省,長期堅持反戰。 德國的憲法及相關法律明文禁止否認種族滅絕大屠殺。尤其是針對針對公開否認、美化或淡化納粹德國(1933-1945年)的種族滅絕( 猶太人大屠殺)、戰爭罪行等歷史事實的行為。 《德國刑法典》第130條(煽動民眾罪)第3款的具體內容如下:」以擾亂公共安寧的方式,公開或在集會中,對納粹黨執政期間的暴行與專政,予以讚同、否認或粉飾的,處5年以下監禁或罰金。」德國憲法在德國法院明確支持其秩序合憲性,絕對認為自由。
德國的處理手法贏得國際尊重,實現了國家重生,共同推動歐盟,實現區域穩定。透過歐盟市場整合,以「和平國家」形象發展經濟。
日本選擇迴避歷史,缺乏反思。試問不肯正視黑暗,怎能走向光明? 沒有清算過去,怎能贏得未來? 在沒有立法”去軍國主義化”,徹底反省歷史及篡改教科書的背景下,日本卻選擇修改憲法第九條,擴大自衛隊權限,強化軍事力量。 2023年12月,日本決定在2023-2027年累計防衛費增至43萬億日元(約合3000億美元),目標使防衛費佔GDP比例從1%提升至2%(北約標準),並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增加聯合軍演。 日本國內有聲音擔心重走軍國主義老路,違反和平憲法精神,不足為奇。日本不徹底解決歷史問題, 卻加速軍事現代化, 實在難以獲得鄰國信任。
中國與日本對戰爭的反思與態度 截然不同,造就了兩國在當代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南軒北轍。藉著中華人民抗日戰爭80週年, 讓我們一起銘記歷史,避免悲劇重演; 讓我們一起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勉之。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