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號航天員順利返回地球 結束183天太空之旅

· 港聞
broken image

2025年4月30日,中國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於中午13時08分成功着陸於內蒙古東風着陸場東區,搭載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及王浩澤平安返回地球,圓滿完成為期183天的太空任務。經現場醫保人員確認,三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隨後乘機抵達北京進入恢復期。

舟十九號原定4月29日返回,但因東風着陸場大風天氣,任務推遲一天,並首次選址東區着陸。東風着陸場分東、西兩區,東區以軟戈壁地形為主,地形複雜,對搜救行動構成挑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救團隊提前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綜合演練,確保無論飛船落於東、西區,均能高效完成搜救任務。4月30日,近100輛車輛及五架直升機參與搜救行動,迅速抵達着陸點,順利完成航天員撤離。

十九號採用「快速返回方案」,於4月30日凌晨4時與中國空間站「天宮」分離。12時17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返回指令,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隨後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進入大氣層後開啟主降落傘,精準着陸東風着陸場,實現「十環」靶心命中。搜救分隊及時抵達現場,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健康狀況良好。

九號乘組由指令長蔡旭哲、航天員宋令東及王浩澤組成。蔡旭哲第二次飛天,成為目前中國航天員中出艙任務次數最多者,曾參與神舟十四號任務,見證「太空會師」歷史時刻。此次任務,他帶領兩名「90後」航天員,完成3次出艙活動,其中一次創下9小時6分鐘的單次出艙時長世界紀錄。宋令東成為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後」中國航天員,王浩澤則是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實現「從造火箭到坐火箭」的轉變。

神舟號乘組在軌近180天,完成86項科學實驗及6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包括在空間站外放置模擬月壤磚,測試其在太空環境中的耐久性,為中國2030年代月球基地建設提供數據支持。乘組還進行了3次出艙活動,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並檢查站外設備,為空間站長期運行保駕護航。返回前,乘組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工作交接,整理實驗數據、清理留軌物資,確保空間站平穩運行。

神舟十任務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四次載人飛行,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穩步推進。神舟二十號乘組已接棒,繼續在「天宮」開展科研與運營工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2025年將推出神舟二十號及二十一號任務,並計劃於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展現中國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心。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