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不是極端民族主義:駁斥西方對中國的惡意標籤】
【愛國不是極端民族主義:駁斥西方對中國的惡意標籤】
筆者:趙處機

法西斯主義如何成爲西方精心構建的“話語陷阱”?
法西斯主義(Fascism)一字的來源:一是拉丁文“Fasces"意指「權杖」,是古羅馬執政官的權力標誌,是公權力 、正義及統一的象徵;另一是源自義大利文“fascisti",意指「團隊」。
一、正本清源:法西斯主義的本質與中國的根本區別
首先,我們必須嚴格界定什麼是法西斯主義。根據其歷史實踐和學界定義,法西斯主義的核心特徵包括:
1. 極端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鼓吹本民族或種族的優越性,否定其他民族的生存權利,最終走向對外擴張和種族滅絕(如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
2. 反共主義與反自由主義:既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致力於摧毀一切形式的政治多元化。
3. 領袖獨裁與一党極權:實行以領袖個人崇拜為核心的獨裁統治,取締所有反對黨,使國家完全服從於一個政黨及其領袖的意志。
4. 崇尚暴力與軍事擴張:否定和平政治,將戰爭和暴力美化為實現民族“復興”和“生存空間”的崇高手段。
5. 國家統制經濟:經濟上雖保留私有制,但通過強大的國家干預和社團主義(Corporatism)使經濟完全服務於政權的地緣政治目標。
中國的發展道路與政治實踐與上述法西斯特徵存在根本性、制度性的對立:
二、揭露話語陷阱:西方如何操弄“法西斯”標籤進行滲透
西方某些勢力對中國的指控,是一種典型的 “概念偷換”和 “投影效應”。
1. 刻意混淆“國家權威”與“極權獨裁”:任何現代國家都需要有效的政府權威和法治體系來維持社會運轉。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需要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來應對發展挑戰、保障民生福祉、維護國家安全。西方將這種必要的國家能力汙名化為“過度公權力”,卻無視其自身情報機構大規模監控民眾、長臂管轄干涉他國內政等真正的“過度公權力”行為。
2. 刻意混淆“愛國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中國宣導的是愛國主義,是熱愛自己的文化、歷史和人民,是建設性的、防禦性的。而法西斯主義是極端民族主義,是排外的、仇恨的、擴張性的。將中國人民正當的愛國情懷誣衊為“民族主義”,是為壓制中國民心士氣、瓦解中國精神長城服務的。
3. 刻意混淆“意識形態宣傳”與“思想自由”:每個國家都有其主流的價值觀和教育體系。中國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旨在凝聚社會共識,提升文化自信。這不同於法西斯式的洗腦宣傳,後者旨在煽動仇恨、為侵略戰爭做準備。中國的宣傳教育工作始終圍繞著發展、穩定、繁榮等建設性主題。
4. “投影效應”(Projection):一些西方大國自身的行為反而更貼近法西斯化的傾向,他們通過指責中國來轉移視線:
· 經濟困難與社會羞辱:20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社會內部矛盾激化,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差距拉大,形成了巨大的“被遺忘的群體”。這種土壤極易滋生民粹主義和強人政治。
· 對制度失去信心:西方民眾對其民主制度的效能和公正性的信任度持續下滑,政治極化嚴重,政府治理能力衰退。
· 政治失誤與精英脫離群眾:傳統主流政黨的政策未能有效回應民眾訴求,導致政治真空,被非理性的民粹主義者所填補。特朗普等政治人物的崛起,以及其對媒體、司法機構的攻擊,正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 軍事擴張與干涉主義:回顧過去幾十年,是誰在不斷發動侵略戰爭(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是誰在濫用長臂管轄和單邊制裁?這種行為才更符合法西斯主義“對外擴張”的特徵。
三、用事實駁斥:中國的實踐是對汙名化的最好回擊
1. 中國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偉大貢獻者: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殲滅日軍150余萬,約占日軍在二戰中死傷人數的70%,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任何淡化中國貢獻的行為,其本身就是對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虛無主義背叛。
2. 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從未主動挑起任何一場戰爭。這與法西斯主義的軍事擴張邏輯截然相反。
3. 中國的發展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的各項政策始終著眼於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等民生目標。其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主要用於抗震救災、疫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等造福人民的領域,而非對外征服。
4. 中國宣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法西斯思想的徹底否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宣導平等、互利、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恰恰是與法西斯主義的“種族優劣論”、“生存空間論”根本對立的、面向未來的全球價值觀。
中國所捍衛的,是得之不易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所追求的,是國家的現代化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國所宣導的,是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這條道路,與法西斯主義的黑暗歷史涇渭分明,不容任何惡意混淆。 守護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真相,就是守護人類的和平與正義。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