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登頂|香港特區政府積極作為譜新篇】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登頂|香港特區政府積極作為譜新篇】

近日,筆者留意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排名結果令人振奮,「深圳—香港—廣州」集群一舉躍升至榜首,打破過去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二的局面。這一傲人成績,不僅彰顯了粵港澳大灣區卓越的創新能力已獲得國際高度認可,更凸顯了香港特區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推動角色。
「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創新實力的耀眼呈現
《全球創新指數》的百強創新集群排行榜,通過三項核心指標來判斷世界級創新活動的集中程度,包括通過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風險資本交易量。「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過去五年間,於這三項指標上的表現都十分突出:貢獻全球8.97%的專利申請,專利申請密度高達每百萬人2292個;發表全球2.36%的科研論文,科學論文發表密度為每百萬人3775篇;在新增的風險資本交易宗數方面,貢獻全球2.94%,風險資本交易量密度為每百萬人135宗 。這些亮麗數據充分證明了該集群強大的創新實力,也顯示了其在將創新意念轉化為落地成果上的卓越能力,更體現出內地和香港作為亞洲兩個最大私募基金管理中心的領先地位。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發展的強力引擎
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香港集國家支持與國際機遇於一身,一直致力於扮演「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為香港創科發展開闢新局,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1. 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特區政府將創科發展放在戰略核心位置,推出多項有力政策和巨額資金支持。例如,推出三個100億元的計劃,即「產學研1+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和「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及「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這些計劃旨在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動產業發展和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構建完善的創科生態系統。此外,政府還通過「創科創投基金」、「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等,為本地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吸引了大量私人投資。短短幾年,相關基金已合共投資約11億3千萬元於過百間本地初創企業,並帶動約183億元的私人投資。
2. 科研成果轉化與企業發展:在特區政府的政策推動下,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效顯著,專利申請數量逐年遞增。香港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在過去兩年的申請專利數目按年增幅分別為27%和23.4%。同時,特區政府積極引進和支援有潛力和代表性的創科企業來港發展,開設研發中心和國際總部。以華為為例,其在港的研究院人數在過去一年已激增至超過700人,華為亦成為過去區內貢獻專利最多的機構之一。
3. 科研平台建設與國際合作: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搭建科研平台,推動國際合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聚焦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可持續發展等前沿領域,有力提升了香港在前沿科學領域的水平,強化了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此外,特區政府完成在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工作,15所新成立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已於今年7月1日起開始運作,為香港的科研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4. 金融支持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為創新企業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選擇。今年以來,香港新股市場十分活躍,首七個月已迎來共53宗首次公開招股(IPO),合共集資達約1,279億港元,名列全球第一,為創新企業的業務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資平台。同時,特區政府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國際合作,增強全球對香港科研環境的信心。
助力「十四五」,啟航「十五五」
在「十四五」規劃期間,香港特區政府的積極政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深圳—香港—廣州」集群的崛起,是大灣區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地位提升的重要標誌,也為「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實現作出了重要貢獻。
展望「十五五」規劃,香港特區政府有望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推動區域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和高效配置。持續加大在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創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書寫更加燦爛的篇章。
筆者認為此次「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2025年全球創新指数》中的出色表現,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為未來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必將在全球創新領域展現更強大的影響力 。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