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聞】【至今確診5宗基孔肯雅熱個案 滅蚊力度全面提升】

· 港聞
broken image

食物環境衞生署於昨日(9日)公布首批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和密度指數,屯門掃管笏的誘蚊器指數達16.4%,為全港最高,其餘12區則介乎0%至7.4%。鑑於疫情風險,政府將誘蚊器指數介乎10%至20%的地區納入強化控蚊行動範圍,包括屯門區掃管笏等指數較高地區。

截至目前為止,香港今年共確診5宗輸入個案及1宗可能個案。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的症狀包括發燒、嚴重關節痛、肌肉疼痛及紅疹,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但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率較低。

由於該病毒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傳染病,特區政府強化滅蚊措施,針對高風險地區展開密集行動,並加強公眾教育以減低疫情擴散風險。特區政府強調,基孔肯雅熱不會人傳人,但存在透過蚊媒引致二代本地傳播的風險,故滅蚊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具體防控措施包括,在確診患者住所250米範圍內進行大規模滅蚊行動、於誘蚊器指數較高地區加強監控並找出高風險地點進行密集清理、並舉辦宣傳展覽、派發宣傳單張及通知屋苑管理公司,提醒市民採取防蚊措施。

衞生防護中心亦已發信提醒醫生,遇有懷疑個案需安排檢測,衞生防護中心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亦會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確保早發現、早治療。港口衞生科則加強巡查,為抵港旅客進行體溫篩查及健康評估,減少病毒進一步傳播的風險。

市民亦可積極參與滅蚊行動,清理積水以減少蚊子滋生環境。例如,定期清洗花瓶、緊蓋貯水器皿、清理冷氣機底盤積水等。同時,建議市民穿著寬鬆淺色長袖衣物,並於外露皮膚噴塗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孕婦及兒童則需按照安全指引使用。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