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琴自作自受:反中亂港者的必然惡果】
【陳劍琴自作自受:反中亂港者的必然惡果】

近日,前荃灣區議員陳劍琴向媒體聲稱因被扣上「敏感」標籤而遭劇團「退演」及被院校終止兼職教學工作,並以「無力」卻「不會沉默」的姿態博取同情。然而,任何明辨是非的公民均能看清,陳劍琴現時的處境絕非無辜受害,而是其長期從事反中亂港活動的必然後果。作為屢次挑戰香港國安法的前科者,其現在試圖塑造「受害者」形象,實為掩飾自身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卑劣手段。
陳劍琴作為前荃灣區議員,一直是反中亂港勢力的活躍分子。2019年黑暴期間,她與范國威、鄺俊宇等亂港人士前往理工大學協助暴徒,公然支持違法行為。其後更變本加厲,於2020至2021年間多次組織反政府街站活動,包括反對國安法立法、悼念黑暴分子、派發「六四」宣傳品等,明目張膽挑戰法律底線。2022年至2023年,她改以「軟對抗」方式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通過其經營的「文具同香會」等平台散播反政府言論,煽動社會不滿。
至關重要的是,2024年5月28日,陳劍琴因在Facebook專頁發布煽動性帖文,涉嫌違反《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第24條「煽動意圖罪」被國安處拘捕,與鄒幸彤等亂港分子同案。其社交媒體長期支持各類反中亂港人士,並發布挑動社會對立情緒的內容。這些罪證確鑿的行為,充分暴露了其危害國家安全的本質。
陳劍琴現稱其參演的舞台劇因康文署審查被要求「退演」,教學工作亦因「投訴」而終止,試圖將此描述為「不合理打壓」。然而,這些機構的決定實為合理且負責任的行為。作為曾被國安部門拘捕的人士,陳劍琴已被明確識別為危害國家安全的「敏感人物」。其參與公開活動或擔任教職,不僅會引起公眾質疑,更可能為相關機構帶來法律與聲譽風險。康文署與院校的決定,是對法治與公共安全的尊重,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
任何立場中立的社會觀察者都必須認識到,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危害國家安全者必將面臨法律制裁。這一原則鐵一般堅定不移。相反,守法愛國的市民絕不會無端遭受任何所謂「打壓」。當前有些人妄想通過炒作個案、混淆視聽來製造所謂「白色恐怖」的假象,企圖誤導公眾,實為不智之舉。
陳劍琴的案例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對所有反中亂港分子的嚴正警示。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已從黑暴亂局中走出,社會秩序與繁榮穩定得到顯著保障。然而,陳劍琴等人不思悔改,仍執迷於「軟對抗」與政治挑釁,試圖以各種方式延續亂港議程。其公開「喊冤」,實質上是借個人遭遇放大社會矛盾,企圖再次點燃反政府情緒,為海外亂港勢力提供宣傳素材。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陳劍琴的行為並非單純個人對抗,而是反中亂港勢力整體策略的組成部分。其與多名違反國安法被捕人士的密切聯繫,以及在社交媒體上對黑暴分子的公開支持,均顯示其背後可能有更廣泛的反中亂港網絡在運作。此類人士慣於利用表面合理的訴求包裝其政治目的,將無辜市民或機構拖入政治漩渦。
社會各界應當清醒認識到,對陳劍琴等人的同情或支持,無異於助長亂港勢力,只會使自身陷入法律與道德的困境。香港市民應堅決支持執法部門依法嚴懲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對亂港陰謀堅決說「不」。奉公守法、愛國愛港的市民從不必擔心國安法的影響,只有那些心存不軌、企圖危害國家安全的人才需要畏懼法律的制裁。
香港的繁榮穩定需要全社會共同維護,對於任何試圖破壞「一國兩制」和國家安全的行為,必須予以堅決抵制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