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網購陷阱多!粵港澳聯手堵跨境消費漏洞】
【跨境網購陷阱多!粵港澳聯手堵跨境消費漏洞】
記者:CharlotteY
·

粵港澳三地消費者委員會首次聯合發布跨境網購消費提示,提醒港澳消費者在購買內地商品時需注意標籤及品質標準差異,避免因法規不同引發消費糾紛。根據香港消委會數據,2022年至2024年6月期間共接獲10,178宗涉及內地三大電商平台的投訴,其中去年投訴量達3,500宗,較前年增長15%,產品質素問題佔比最高達31%。
跨境網購糾紛主要源於三地法規標準差異。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指出,部分商品如鮮肉食品等不符合香港法規,建議政府與內地平台合作建立攔截機制。消委會特別提醒,港澳消費者購買的內銷商品只需符合內地標準,可能不符合港澳要求,且跨境退換貨流程複雜,建議優先選擇提供「開箱驗貨」服務的集運倉,並保存完整訂單及客服溝通紀錄。
近期案例顯示跨境網購風險不容忽視。一名13歲港童通過拼多多購買煙霧彈導致火警,最終因涉嫌管有爆炸品被捕;另有消費者花費5.5萬元訂製廚櫃,卻遭遇尺寸錯誤、色差等問題,因缺乏交易憑證無法獲得賠償。消委會建議購買貴重商品時,可額外選購「開箱拍照」服務,並優先選擇提供退貨運費保險的商品。
為降低消費風險,三地消委會提出五項具體建議:仔細查閱產品資訊、選擇驗貨服務、了解清關規定、購買運費保險、妥善保存憑證。消費者亦可通過「掌上海關」APP查詢禁運物品清單,發生糾紛時可向當地消委會或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轉辦平台投訴。
隨著大灣區融合發展,跨境網購日益普遍,但消費者也面臨更多挑戰。邵家輝議員建議加強源頭管控,要求電商平台根據消費者IP自動攔截不符合香港法規的商品交易,同時呼籲政府加強公眾教育,提升消費者對商品合規性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