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菲案:操控與意識形態滲透的剖析】
【藍菲案:操控與意識形態滲透的剖析】

2025年11月13日,年僅十九歲的藍菲因涉嫌於2025年3月至5月期間,拍攝宣傳片鼓勵市民參與「香港議會」網上選舉,被裁定煽動罪成,判處即時監禁一年。筆者認同藍菲的行為違法,理應承擔法律責任。然而,審訊過程中,她所陳述的受人影響與操控的經歷,亦揭示出促使藍菲作出違法行為的幕後推手,以及背後的意識形態滲透。
法律判決與社會責任
根據法庭裁斷,藍菲於2025年3月至5月期間參與製作及發布具煽動性質的影片,內容涉及鼓吹市民參與未經授權的政治活動。法官認為其行為具挑戰政權合法性之意圖,判處即時監禁一年。此判刑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反映政府對相關行為的嚴肅態度。然而,法律的執行固然重要,社會亦需關注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情境。藍菲在求情時表示,自己並非主動策劃,而是在特定人際關係及情感壓力下被引導參與。她形容自己在缺乏充分判斷力的情況下,逐步捲入相關活動,最終承擔法律責任。此番陳述引發社會對「被動參與者」角色的討論,以及對操控者責任的反思。
事件背後的操控者
藍菲的行為雖然構成煽動罪,但最令筆者深思的是,其背後所牽涉的操控與誘導,亦不容忽視。據庭上陳述,她並非出於自主意志參與拍攝,而是在特定人際關係中被引導、誤導,最終踏入法律禁區。林千淦作為「香港議會」骨幹成員,以「拍片不違法」作為說辭,向藍菲灌輸錯誤觀念,並透過情感連結及經濟支援,進一步鞏固其影響力。此種操控手法並非偶然,而是有系統地運作,反映出林千淦在事件中所扮演的主導角色,以及其對藍菲的心理操控。
幕後策劃者與意識形態滲透
更值得關注的是,林千淦背後尚有一名重要的角色,就是「香港民主建國聯盟」創辦人姜嘉偉。據報導,姜曾指導林千淦如何設計宣傳內容、包裝政治訊息,並以吸引青年參與為目標,推動具煽動性的言論傳播。藍菲在此架構下,被安排參與宣傳工作,逐步捲入具法律風險的行動。此種意識形態滲透手法,透過理念包裝與情感操控,令參與者誤以為自己正為公義發聲,實則被利用達成政治目的,反映出意識形態滲透的危險性。
政治網絡與影響力操作
藍菲案的發生,不僅揭示了個人在政治活動中的脆弱性,也凸顯了操控者利用人際關係、情感連結及意識形態滲透來影響他人行為的手法。此案的審理,不僅是對藍菲個人行為的審判,更是對幕後操控者責任的追究,以及對意識形態滲透的警示。社會應加強對相關行為的監察,並提升公民的判斷能力,避免成為政治操控的工具。
藍菲曾與「香港議會」成員林千淦建立情侶關係,亦曾參與姜嘉偉先生創立的非法政治組織。林先生與姜先生被指控在海外策劃政治活動,並透過語言包裝、理念灌輸等策略吸納年輕人參與。藍菲正是在此背景下被牽涉其中。此類影響力操作並非罕見。部分政治組織善於利用青年對社會公義的關注與理想主義傾向,透過情感連結、價值引導等手法,促使他們參與具風險的行動。在資訊流通迅速、社交媒體盛行的數碼時代,此類操作更具滲透力,令不少青年難以辨識其背後意圖。
在審視藍菲的案件時,我們應超越法律層面,深入探討她所處的環境與背後的操控力量。她確實違法,理應承擔相應責任,但同時亦是被政治網絡利用的年輕人,在錯誤的引導下走上不歸路。社會若僅聚焦於懲罰,而忽略那些在陰影中操控他人的幕後角色,將無法真正遏止同類事件的發生。藍菲的故事是一個警號,提醒我們在維護法治之餘,更要警惕那些以理念包裝操控的手段,保護年輕人免於成為政治鬥爭中的犧牲者。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