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就明|香港首屆鳥鳴模仿大賽爆紅!97人爭扮「升key雀」?!】
【鳴就明|香港首屆鳥鳴模仿大賽爆紅!97人爭扮「升key雀」?!】
記者:CharlotteY

香港首屆由民間自發籌辦的「鳴就明—鳥聲模仿大賽」於8月23日在香港大學黃應林講堂成功舉行,吸引近百名參賽者及近二百名觀眾參與。這場別開生面的比賽由四名生態界別年輕人發起,靈感來自國外鳥鳴模仿比賽,初賽要求參賽者模仿俗稱「升key雀」的噪鵑叫聲,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後,決賽更進階至貓頭鷹、杜鵑等多種鳥類鳴聲模仿。最終十二號參賽者Bob以生動的樹麻雀模仿表演奪得冠軍,其身穿麻將「一索」雀鳥圖案T恤、手舞足蹈的演出贏得全場喝彩。
比賽籌備過程充滿挑戰,籌委坦言最初擔心無人報名,甚至準備好四人需分身擔任司儀、工作人員和參賽者。未料初賽吸引97名市民報名,參賽者年齡、職業各異,決賽日更出現參賽者頭戴自製黑色鳥冠裝扮成「幻想中的鳥」的創意造型。這個看似無聊、搞怪的活動,其實充滿教育意義,更獲香港觀鳥會與港大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支持,旨在推廣生態保育與人鳥共融理念。
賽事設計不但充滿娛樂性,同時亦具教育性質,大會在決賽前安排了兩場講座,由香港觀鳥會鳥類環誌委員會主席利雅德(Paul Leader)和生物聲學研究員陶偉意講解香港常見鳥種鳴聲特徵及模仿在聲學研究的價值。比賽分為三輪:首輪「貓頭鷹賽」需模仿褐漁鴞或斑頭鵂鶹;次輪「杜鵑鳴聲賽」挑戰八聲杜鵑或大鷹鵑;最終「自選賽」開放選擇任何雀鳥。評審根據音色、節奏、複雜度及表演張力評分,另設「最受歡迎大獎」和「KOEL之王」特別獎。
「鳴就明」大賽的成功顯示香港民間對創新生態教育形式的渴望。從97名參賽者的熱情到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證明生態保育可以透過趣味方式深入人心。籌委們表示未來可能繼續舉辦類似活動,讓更多人在歡笑中學習尊重自然,實踐城市與野生生物共存的理想。這種寓教育於娛樂的比賽不僅是聲音模仿的競技,更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樑,為香港的生態教育開創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