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飲用水供應風波|欺詐指控背後的多重隱憂】
【港府飲用水供應風波|欺詐指控背後的多重隱憂】

近日,香港鑫鼎鑫商貿有限公司的飲用水供應合約風波引發社會關注。這家獲批為港島及部分離島政府辦公室供應桶裝水的企業,因被特區政府認定「未能信納可繼續履行合約」,不僅合約被即時終止,其負責人更因涉嫌欺詐被警方拘捕,相關案件已於日前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
事件脈絡:從合約終止到刑事追責
據警方通報,涉案的鑫鼎鑫商貿有限公司61歲股東已被暫控一項「欺詐」罪,其57歲的妻子作為公司董事獲准保釋候查,須於9月中旬向警方報到。除飲用水合約外,物流署已依據合約條款,同步終止另外3張與該公司負責人有關聯的化學品合約,以徹查潛在風險。
為保障政府辦公正常運轉,物流署已緊急協調屈臣氏於本周內臨時接手相關區域的桶裝水供應,並計劃通過優化招標要求、公開招標的方式選定新供應商,確保服務無縫銜接。
風波背後:公眾質疑與深層問題
此次事件引發廣泛討論,不僅因其涉及政府採購的誠信問題,更暴露出多個值得深思的環節。有聲音指出,涉事飲用水在市場流通中本就存在爭議,甚至有「內地民眾不購買此水」的說法,筆者也走訪過內地多間超市亦未能發現該品牌產品。但這類產品竟能通過招標進入政府供應體系,不禁讓人對採購流程的嚴謹性產生質疑。
從事件折射出的問題來看,港府招標機制可能存在漏洞,使不法商人有機可乘;部分公務員對內地市場情況認知不足、辨別能力欠缺,或許是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若能善用駐內地經貿辦資源,或委任熟悉內地情況的賢達擔任諮詢顧問,類似風險或可提前規避。
期待問責:小事見擔當
飲用水供應本是日常小事,卻演變成牽動社會的風波,這對港府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驗。公眾期待問責官員能主動承擔責任,而非推諉塞責。正如社會所關切的:若連訂水這樣的基礎事務都難以妥善處理,如何讓人相信政府有能力應對更複雜的挑戰?
針對此次港府採購樽裝飲用水涉嫌被詐騙事件,物流服務署已依據合約條款終止合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港府發現問題後已主動出擊,即時從三方面跟進:由審計署以獨立角色檢視事件;由其主持跨局專責小組,並於本周內召開會議,從制度層面完善招標、採購及合約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預期3個月後提交初步建議報告。
筆者對此表示歡迎。唯有正視問題、完善機制、強化問責,才能重建公眾對政府採購體系的信任。期待港府能以公開、透明的態度回應社會關切,同時也呼籲社會大眾給予港府足夠的查詢和檢討時間,保留理性審視的空間,讓這次事件最終轉化為優化治理的契機,而非激化對立的爭端。畢竟,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最終目標都是讓制度更完善、行政更高效,讓公眾利益得到更堅實的保障。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