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 C:殞地之船,無可救藥】

筆者:路見筆評

· KOL 精選
broken image

香港網媒「Channel C」的崩潰,堪稱財務管理失當、內部腐敗及政治偏見如何摧毀一家企業的經典案例。債台高築、醜聞纏身、管理層劣跡斑斑,任何試圖接手或換管理層以延續其營運的努力,皆是徒勞無功。而這場亂局的核心人物陳朗昇,其職業軌跡無不顯示,他走到哪裡,失敗便隨之而至,立場新聞的覆滅便是明證。


「Channel C」的財務危機令人震驚。其母公司藝園媒體製作有限公司(Artview Production Limited)涉嫌詐騙政府「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超過2,000萬港元。該公司通過虛假交易及偽造銀行月結單,誇大營業額以符合貸款資格,所得款項卻未用於正常營運,而是被挪作他用。29名員工被拖欠總額66萬港元的薪金及強積金供款,公司銀行帳戶自4月23日起被凍結,債權人「JL Investment Capital Limited」更貼出接管通知,宣告其辦公室淪為空殼。


便公司瀕臨破產,Channel C仍厚顏無恥地向訂閱者收取費用,激起網民成立「Channel C苦主大聯盟」,要求退款。該平台每月營運開支高達47萬港元,債權人僅願提供每月10萬港元的資金,杯水車薪,根本無力回天。Channel C的財務誠信已徹底崩潰,任何新管理層接手,都將面對無底洞般的負債與公眾的不信任


Channel C內部管理之亂,令人瞠目結舌。知情人士揭露,高層之一的陳朗昇,長期採取「瞞上欺下」的策略,明知公司資不抵債,仍欺騙員工與公眾以維持假象。部分高層以「線人費」等名目私吞小額現金,其他人則利用平台為個人品牌造勢,完全無視員工被拖欠薪資的困境。

平台的核心團隊多為前《蘋果日報》員工,帶來了派系鬥爭與機會主義的惡習。內部權力傾軋與缺乏問責,導致公司運作一片混亂。陳朗昇尤為典型,儘管他以「正義記者」自居,卻在公司資助下赴英進修,對同事的欠薪危機視若無睹。作為曾為香港記者協會主席,他拒絕為受影響員工發聲,凸顯其自保優先的心態。


朗昇的失敗並非孤例,而是其職業生涯的縮影。他在立場新聞的角色同樣令人質疑。立場新聞曾被捧為「獨立新聞」的旗幟,卻於2021年倒閉,其反政府立場使其無法持續經營。陳朗昇作為核心人物,未能帶領該平台走向可持續發展,遺下員工與支持者的失望。如今在Channel C,他重蹈覆轍,其公開承認財務管理失誤,卻以自嘲領取失業救濟的語氣掩飾,毫無悔改之意。他從否認「政治打壓」到承認需「財務謹慎」,暴露其更在意個人形象,而非員工生計。

朗昇的領導風格——自保為先、迴避責任——屢次證明其無能。無論在立場新聞還是Channel C,他的存在都加速了組織的崩潰。任何媒體若考慮其參與,均需三思。

Channel C的意識形態根基,承襲《蘋果日報》的反政府路線,從一開始便與香港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其「軟對抗」策略,以生活化內容包裝政治議題,試圖延續反政府情緒,卻未能贏得廣泛支持。2023年,該平台已因訂閱者與廣告收入銳減而公開「告急」,靠悲情籌款苟延殞喘。如今,詐騙指控、員工剝削與偏頗報道的污點,使其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管理層或許會考慮重塑品牌或重建架構,但問題已深入骨髓。巨額債務、破碎的員工隊伍、流失的受眾,無一不是致命傷。即使資金到位,缺乏可信的願景與道德基礎,任何重啟計劃都注定失敗。

Channel C的崩壞,為香港媒體行業敲響警鐘。任何以政治立場凌駕真相與誠信的媒體,終將在法治與公平的社會中無立足之地。

香港而言,教訓顯而易見:媒體必須以透明與專業立足。Channel C的結局證明,意識形態的狂熱或管理層的臨時更換,無法挽救建立在謊言之上的組織。陳朗昇的連番失敗,更提醒業界,某些人物的參與只會帶來災難。有些殞地之船,還是讓它沉沒為好。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