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之怒,不宜輕視﹗】

· 馮煒光專欄
Section image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10天內4 度撰文評論香港人口政策,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永久居民身分不能打折促銷」。梁副主席身為國家領導人,盱衡全局,高瞻遠矚地指出香港人口要有規劃、有政策、有配套。這是的論。

者也注意到因為本屆政府大力輸入人才,而人才來源主要是內地,故近日出現內地專才的受養人和本港年輕人爭奪大專學位的情況。有傳媒指出「在香港持續多年少子化下,今年(2025)的聯招申請人數反而達到43多人,較去年激增4000人。今年聯招取錄比率降至不足36%,創近六年低位。同時,多個熱門課程均出現學生成績達標但不獲錄取的情況」更有英文傳媒報導,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浙江及江蘇等地已有超過70所學校和4補習中心開設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課程,循此報讀香港的大學。有關學校更索價甚高,例如上海一所私立學校索價每位學生13.6萬人民幣,但收生反而較2022年激增,由當年的15人增至今年的60人。由此可見,內地敏銳的商人及中產家長已意識到香港大量輸入人才的「好處」,已形成一條產業鏈。更有逃到海外的黃絲記者,透過對比各項人才計畫受養人申請聯招和錄取數據,指出2024年聯招申請和錄取人數已比2023年增加3。是耶非耶?逃到海外的黃絲記者數據,不能盡信;但本已不滿的香港中產階級,很容易信納。當教育局也要推出內地專才受養人必須住滿2才能以本地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的專上院校時,可見情況已引起當局注意,並出手改善情況。然而形格勢禁,有關政策也只能是2後才開始實施。這肯定會在未來兩年繼續擠壓香港本地生入讀大專的機會,令香港中產家長憤怒。這其實也是梁振英指出的缺乏人口政策所帶來的後遺症之一。這個後遺症觸及香港中產階級的核心利益——孩子的受教育權,特區政府不宜等閒視之。

階級一般有一定教育背景、不少是專業人士,他們有些人由於長年受回歸前的宣傳影響,對香港回歸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經歴過2019/20年之亂後,這部份中產人士之所仍然留下來,有些是真心希望香港能在「一國兩制」下行穩致遠。但若觸及他們的心肝寶貝獲專上教育的權利時,他們也會心生不滿。有些中產階級則是因為海外的工作崗位,賺的錢遠不如香港多,才被迫留下來。他們打算多賺幾年錢,也讓孩子們在香港完成專上教育才選擇在那裡發展。後者的心思,早已經不是和國家及特區政府一條心;若他們驚覺孩子們的專上教育資源被大力擠壓,其憤怒可想而知。

行的是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中間的平衡和尺度,不好把握。反而內地的大城市如「北上廣深」,他們實行的是「一國一制」;他們對自家城市戶口的孩子多有照顧,天經地義,他們不用擔心出什麼問題。香港則容易墮入「荷戟獨徬徨」的境地。然而筆者倡議特區政府嚮應梁副主席的人口政策,不代表要如某位學者所言「要建立香港營」。這位學者似乎少讀了一點中國歴史。自古以來,我國中央政府對地方主義,十分忌諱。有關歴史,汗牛充棟。香港要照顧本地居民尤其中產階級的需要,不代表要大張旗鼓地攪什麼「營」。香港仿效內地大城市般優先照顧本地居民/戶口需要,理直氣壯;但實在不宜予人有鮮明本土主義色采,這對香港有害無利﹗

(文章是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web page counter